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各类型土与地基论文--冻土与地基论文

动静组合加载下人工冻土动态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 绪论第18-3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8-2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2-34页
        1.2.1 国内外冻土力学研究历程回顾第22-24页
        1.2.2 冻土爆破研究现状第24-25页
        1.2.3 单轴状态冻土物理力学性质第25-27页
        1.2.4 围压状态冻土物理力学性质第27-29页
        1.2.5 冻土本构模型第29-32页
        1.2.6 动静组合加载下岩石动力学特性第32-33页
        1.2.7 进一步研究方向第33-34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34-36页
        1.3.1 研究内容第34-35页
        1.3.2 技术路线第35-36页
2 动静组合加载下不同围压等级人工冻土SHPB试验与分析第36-61页
    2.1 引言第36页
    2.2 人工冻土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及试验仪器第36-45页
        2.2.1 土样基本物理性质第36-38页
        2.2.2 静态力学测试系统及强度计算方法第38-39页
        2.2.3 动静组合加载SHPB试验装置及动态数据处理第39-43页
        2.2.4 人工冻土静态试验结果第43-45页
    2.3 动静组合加载下围压等级对人工冻土动态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第45-59页
        2.3.1 动静组合加载下不同围压SHPB试验方案第45-46页
        2.3.2 不同应力状态人工冻土动态应力-应变曲线分析第46-50页
        2.3.3 围压等级对人工冻土动态强度和变形特性的影响第50-56页
        2.3.4 单轴与动静组合加载下人工冻土的破坏模式第56-58页
        2.3.5 人工冻土动黏聚力与内摩擦角第58-59页
    2.4 本章小结第59-61页
3 动静组合加载下不同轴压人工冻土动力学特性研究第61-81页
    3.1 引言第61页
    3.2 动静组合加载下轴压比对人工冻土动态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第61-73页
        3.2.1 一维和三维动静组合加载下不同轴压比试验方案第61-62页
        3.2.2 轴压比对人工冻土动态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第62-63页
        3.2.3 不同轴压比人工冻土动态强度和变形特性分析第63-71页
        3.2.4 一维和三维动静组合加载下人工冻土破坏模式第71-73页
    3.3 人工冻土的应变率效应第73-79页
    3.4 本章小结第79-81页
4 不同温度人工冻土静动态强度和变形特性分析第81-94页
    4.1 引言第81-82页
    4.2 不同温度人工冻土静动态试验方案第82-83页
    4.3 不同温度人工冻土静动态应力-应变曲线分析第83-84页
        4.3.1 温度对人工冻土静态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第83页
        4.3.2 温度对人工冻土动态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第83-84页
    4.4 不同温度人工冻土静动态强度和变形特性第84-90页
    4.5 不同温度人工冻土的破坏模式第90-93页
    4.6 本章小结第93-94页
5 人工冻土SHPB能量耗散与破碎特征第94-116页
    5.1 引言第94-95页
    5.2 人工冻土SHPB能量耗散计算方法及构成第95-98页
        5.2.1 常规SHPB试验能量耗散计算方法第95页
        5.2.2 动静组合加载下人工冻土SHPB能量耗散计算方法第95-97页
        5.2.3 人工冻土SHPB能量耗散构成第97-98页
    5.3 人工冻土SHPB能量耗散结果与分析第98-111页
        5.3.1 人工冻土SHPB能量时程曲线分析第104页
        5.3.2 不同应力状态人工冻土SHPB能耗分析第104-107页
        5.3.3 温度和应变率对人工冻土SHPB能耗的影响第107-109页
        5.3.4 轴压比对人工冻土SHPB能量耗散的影响第109-111页
    5.4 人工冻土冲击破碎特征第111-114页
    5.5 本章小结第114-116页
6 动静组合加载下人工冻土动态本构模型第116-139页
    6.1 引言第116页
    6.2 单轴状态下冻土动态本构模型第116-121页
        6.2.1 Johnson-Cook本构模型第117-118页
        6.2.2 HJC本构模型第118-120页
        6.2.3 朱-王-唐本构模型第120-121页
    6.3 动静组合加载人工冻结黏土动态本构模型第121-128页
        6.3.1 人工冻结黏土动态本构模型推导过程第122-124页
        6.3.2 人工冻结黏土动态本构模型参数确定第124页
        6.3.3 人工冻结黏土动态本构模型验证第124-128页
    6.4 动静组合加载人工冻结砂土动态本构模型第128-133页
        6.4.1 人工冻结砂土动态本构模型推导过程第128-130页
        6.4.2 人工冻结砂土动态本构模型参数确定第130-131页
        6.4.3 人工冻结砂土动态本构模型验证第131-133页
    6.5 动静组合加载人工冻结粉质黏土动态本构模型第133-138页
        6.5.1 人工冻结粉质黏土动态本构模型推导过程第133-134页
        6.5.2 人工冻结粉质黏土动态本构模型参数确定第134-136页
        6.5.3 人工冻结粉质黏土动态本构模型验证第136-138页
    6.6 本章小结第138-139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39-143页
    7.1 主要结论第139-141页
    7.2 创新点第141页
    7.3 研究展望第141-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56页
致谢第156-157页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157-158页

论文共1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种不同类型的光纤Bragg光栅构成的新型F-P干涉腔的特性研究
下一篇:锂离子电池用聚烯烃微孔膜的拉伸工艺及表面涂覆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