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2.1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2 农业干旱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3 研究切入点 | 第18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1-29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1-23页 |
2.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 第21页 |
2.1.2 地貌与土壤类型 | 第21页 |
2.1.3 水文气象特征 | 第21页 |
2.1.4 农业状况 | 第21-23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3-29页 |
2.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23页 |
2.2.2 作物干旱风险模型 | 第23-24页 |
2.2.3 危险性指数的确定 | 第24-26页 |
2.2.4 敏感性指数的确定 | 第26页 |
2.2.5 脆弱性指数的确定 | 第26-27页 |
2.2.6 抗旱能力指数的确定 | 第27页 |
2.2.7 权重的确定 | 第27-28页 |
2.2.8 加权综合评价法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玉米和小麦全生育期内发生干旱的危险性分析 | 第29-40页 |
3.1 小麦干旱危险性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 第29-33页 |
3.1.1 小麦干旱强度时空分布特征 | 第29-31页 |
3.1.2 小麦干旱频率分析 | 第31-32页 |
3.1.3 小麦干旱危险性评价 | 第32-33页 |
3.2 玉米干旱危险性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 第33-39页 |
3.2.1 玉米干旱强度与干旱频率分析 | 第33-36页 |
3.2.2 玉米干旱危险性评价 | 第36-37页 |
3.2.3 结果验证 | 第37-3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宁夏玉米和小麦干旱风险评价与区划 | 第40-60页 |
4.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40-41页 |
4.1.1 指标选取原则 | 第40页 |
4.1.2 宁夏玉米和小麦干旱风险评价指标选取 | 第40-41页 |
4.2 玉米和小麦种植对干旱环境的敏感性分析 | 第41-46页 |
4.2.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1页 |
4.2.2 不同土壤类型对干旱的敏感性分析 | 第41-43页 |
4.2.3 坡度干旱敏感性分析 | 第43-44页 |
4.2.4 玉米和小麦种植面积暴露度分析 | 第44-45页 |
4.2.5 宁夏玉米和小麦种植对干旱环境的敏感性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4.3 玉米和小麦种植在干旱胁迫下的脆弱性分析 | 第46-51页 |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7页 |
4.3.2 土地利用类型干旱脆弱性评价 | 第47-48页 |
4.3.3 玉米和小麦社会经济脆弱性评价 | 第48-50页 |
4.3.4 玉米和小麦在干旱胁迫下的脆弱性评价与分析 | 第50-51页 |
4.4 农业抗旱能力分析 | 第51-55页 |
4.4.1 抗旱能力指标评价 | 第51-53页 |
4.4.2 农业抗旱能力评价与区划 | 第53-55页 |
4.5 宁夏玉米和小麦干旱风险评价与区划 | 第55-59页 |
4.5.1 权重的确定 | 第55页 |
4.5.2 宁夏玉米和小麦干旱风险评价与区划 | 第55-57页 |
4.5.3 模型检验 | 第57-58页 |
4.5.4 对策建议 | 第58-5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3页 |
5.1 结论 | 第60-61页 |
5.2 创新点 | 第61-62页 |
5.3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作者简历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