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员式权威在乡村的植入:“乡村判官”杨斌圣的法社会学分析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12页 |
1. 研究现状 | 第7-9页 |
1.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7-8页 |
1.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8-9页 |
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2.1 理论价值 | 第9-10页 |
2.2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第1章 乡村调解员式新权威的植入 | 第12-23页 |
1.1 乡村社会对权威的需要 | 第12-15页 |
1.1.1“半熟人化”乡村社会的问题 | 第12-14页 |
1.1.2 权威在乡村社会的作用 | 第14-15页 |
1.2 乡村社会的权威现状 | 第15-19页 |
1.2.1 宗族权威在乡村社会的衰弱 | 第16-17页 |
1.2.2 行政“权威”在乡村社会的无奈 | 第17-18页 |
1.2.3 国家司法权威的踟蹰 | 第18-19页 |
1.3 人民调解员式新权威在乡村的植入 | 第19-23页 |
1.3.1 人民调解员式新权威的确立 | 第20-21页 |
1.3.2 调解员式权威的定位 | 第21-23页 |
第2章 乡村调解员式权威的价值 | 第23-38页 |
2.1 乡村社会的稳定器和粘合剂 | 第24-29页 |
2.1.1 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 | 第24-26页 |
2.1.2 乡村社会内部的粘合 | 第26-28页 |
2.1.3 国家和乡村社会的粘合 | 第28-29页 |
2.2 “送法下乡”的有效途径 | 第29-38页 |
2.2.1“最有效率”的法律宣讲员 | 第31-32页 |
2.2.2 沟通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媒介 | 第32-34页 |
2.2.3 在乡村社会树立法律权威 | 第34-38页 |
第3章 乡村调解员式权威形成的条件—以杨斌圣为例 | 第38-48页 |
3.1 制度保障 | 第38-39页 |
3.2 乡土本色 | 第39-40页 |
3.3 平等公正 | 第40-41页 |
3.4 方法技巧 | 第41-46页 |
3.4.1 营造正式而宽松的氛围 | 第41-42页 |
3.4.2 快速及时 | 第42-43页 |
3.4.3 恰当的语言表达 | 第43-44页 |
3.4.4 认真对待调解文书的制作和档案的管理 | 第44-46页 |
3.4.5 善于总结调解经验 | 第46页 |
3.5 人格魅力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