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监测仪器设备论文--大气监测仪器设备论文

车载二氧化硫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系统研制及实验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引言第13-15页
第1章 大气中二氧化硫概述第15-25页
    1.1 二氧化硫的性质及危害第15-17页
        1.1.1 二氧化硫的理化性质第15-16页
        1.1.2 二氧化硫的危害第16-17页
    1.2 二氧化硫的来源及分布特征第17-21页
        1.2.1 二氧化硫的来源第18-19页
        1.2.2 污染分布以及变化特征第19-21页
    1.3 常见的大气二氧化硫的监测方法第21-25页
        1.3.1 人工采样化学测定法第21-22页
        1.3.2 电化学法第22页
        1.3.3 卫星监测第22-23页
        1.3.4 大气二氧化硫的表示方法及转换关系第23-25页
第2章 激光雷达大气探测原理及发展第25-43页
    2.1 激光大气探测基础第25-31页
        2.1.1 瑞利(Rayleigh)散射第26-27页
        2.1.2 米(Mie)散射第27-28页
        2.1.3 Raman散射第28-30页
        2.1.4 荧光与吸收第30页
        2.1.5 多普勒频移效应第30-31页
    2.2 常见的激光雷达及应用第31-37页
        2.2.1 米散射激光雷达第31-32页
        2.2.2 瑞利(Rayleigh)激光雷达第32-33页
        2.2.3 拉曼( Raman)激光雷达第33-34页
        2.2.4 共振(Resonance)散射激光雷达第34-35页
        2.2.5 荧光(Fluorescence)激光雷达第35页
        2.2.6 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HSRL)第35-36页
        2.2.7 差分吸收激光雷达(DIAL)第36页
        2.2.8 多普勒(Doppler)激光雷达第36-37页
    2.3 激光雷达的发展动态第37-43页
第3章 二氧化硫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原理及技术第43-55页
    3.1 差分吸收激光雷达探测原理及应用第43-49页
        3.1.1 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原理第43-47页
        3.1.2 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应用及其发展第47-49页
    3.2 二氧化硫分子的吸收光谱及吸收截面选择第49-52页
    3.4 二氧化硫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的总体布局第52-55页
第4章 二氧化硫激光雷达发射系统及接收系统第55-71页
    4.1 泵浦光源及发射光源第55-60页
        4.1.1 Nd:YAG激光器第55-57页
        4.1.2 染料激光器第57-60页
    4.2 倍频单元和晶体温控第60-63页
        4.2.1 BBO倍频晶体第60-61页
        4.2.2 晶体温控单元第61-63页
    4.3 双光束合束和扩束第63-66页
    4.4 接收望远镜的设计与准直技术第66-71页
第5章 后继光学系统及信号探测系统第71-81页
    5.1 常见的滤光方案及选择第71-74页
    5.2 光电探测单元第74-76页
    5.3 后继光路的设计第76-78页
    5.4 数据采集存储及实时显示第78-81页
第6章 控制系统及方位扫描系统第81-95页
    6.1 控制系统第81-84页
        6.1.1 双Nd:YAG激光器外同步触发源的研制第81-83页
        6.1.2 ON/OFF信号鉴别第83-84页
    6.2 三维扫描系统结构设计第84-90页
        6.2.1 俯仰和旋转结构设计第85-89页
        6.2.2 扫描装置支撑机构设计第89-90页
    6.3 三维扫描装置控制系统第90-95页
第7章 车载方舱系统及稳定性分析第95-109页
    7.1 车载方舱概述第95-96页
    7.2 车载方舱的整体布局与设计第96-102页
        7.2.1 车载舱体主体设计第96-100页
        7.2.2 方舱内部布局第100-101页
        7.2.3 扫描头防护顶盖设计第101-102页
    7.3 有限元分析理论第102页
    7.4 车载方舱的模态分析第102-109页
        7.4.1 模态分析原理第103页
        7.4.2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103-105页
        7.4.3 有限元分析结果第105-109页
第8章 车载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初步探测结果分析第109-127页
    8.1 车载差分吸收激光雷达操作步骤第109-110页
    8.2 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系统的抗干扰方案第110-114页
    8.3 原始信号的预处理第114-119页
        8.3.1 扣除背景第114-115页
        8.3.2 降噪处理第115-119页
    8.4 反演方法第119-121页
    8.5 初步探测结果分析第121-125页
    8.6 探测结果误差分析第125-127页
第9章 车载激光雷达典型探测结果及系统分析第127-147页
    9.1 典型测量结果分析第127-130页
        9.1.1 白天测量结果第127-129页
        9.1.2 垂直探测结果第129-130页
    9.2 污染源探测个例分析第130-135页
    9.3 ON-OFF双光束几何通道因子差别分析第135-138页
    9.4 积分时间的确定以及探测精度分析第138-141页
    9.5 三波长双差分初步探测结果第141-144页
    9.6 羊八井地区测量结果第144-147页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第147-149页
    10.1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第147-148页
    10.3 下一步工作展望第148-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57页
致谢第157-159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光电系统选址中的关键大气光学参数测量与分析
下一篇:边界层温湿度廓线激光雷达探测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