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如何在吉林省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1-20页
    1.1 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第11页
        1.1.1 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概念第11页
        1.1.2 建筑产业现代化与建筑工业化及住宅产业化区别第11页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1-14页
        1.2.1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1-12页
        1.2.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2-14页
    1.3 国内外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概况及成功经验第14-16页
        1.3.1 国外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概况第14-15页
        1.3.2 国内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现状第15-16页
    1.4 吉林省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状况第16-18页
    1.5 本课题的现有研究成果第18页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8-20页
        1.6.1 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1.6.2 技术路线第19-20页
第2章 吉林省推广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优势分析第20-27页
    2.1 吉林省推广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主要优势第20页
    2.2 产业化建筑与传统现浇式建筑建设期成本费用比较分析第20-22页
        2.2.1 设计阶段第20页
        2.2.2 施工阶段第20-22页
    2.3 全寿命周期视角下的优势分析第22-25页
        2.3.1 成本优势分析第22-25页
    2.4 住宅产业化的环境效益分析第25页
    2.5 住宅产业化的社会效益分析第25-26页
    2.6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3章 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推进方案构建第27-31页
    3.1 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行中存在的问题第27-29页
        3.1.1 产业政策方面第27页
        3.1.2 技术标准方面第27-28页
        3.1.3 产业化建筑性能认定工作欠缺第28页
        3.1.4 现场施工能力及管理模式方面第28页
        3.1.5 BIM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第28-29页
        3.1.6 房地产开发企业方面第29页
        3.1.7 消费者方面第29页
    3.2 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方案构建第29-30页
    3.3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4章 推进机制研究第31-37页
    4.1 推进原则第31-33页
        4.1.1 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出相结合第31页
        4.1.2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第31-32页
        4.1.3 着眼长远利益,避免盲目投入第32页
        4.1.4 循序渐进,逐步实现设计、施工、装饰装修一体化第32页
        4.1.5 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增强示范带动作用第32-33页
    4.2 推进目标第33-35页
        4.2.1 试点示范期(2017年—2018年)第33-34页
        4.2.2 推广发展期(2019年—2020年)第34-35页
        4.2.3 普及应用期(2021年—2025年)第35页
    4.3 推进步骤第35-36页
    4.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5章 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第37-49页
    5.1 标准化设计第37-41页
        5.1.1 制定新的设计规范和标准第37-38页
        5.1.2 制定新的标准化构件目录第38页
        5.1.3 缩小定型单位,统一节点构造,在实现建筑标准化的同时兼顾第38页
        5.1.4 广泛应用BIM技术,实现设计关键技术突破第38-41页
    5.2 工厂化生产第41-43页
        5.2.1 构件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第41-42页
        5.2.2 解决对策第42-43页
    5.3 装配式施工第43-48页
        5.3.1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43页
        5.3.2 解决对策第43-44页
        5.3.3 案例第44-48页
    5.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6章 “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研究第49-55页
    6.1 政策体系构建第50-53页
        6.1.1 经济金融政策第51页
        6.1.2 技术政策第51-52页
        6.1.3 组织政策第52-53页
        6.1.4 房管政策第53页
    6.2 协同创新模式第53-54页
    6.3 利益分配机制第54页
    6.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9-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全球价值链下我国资源诅咒的存在性及传导机制分析
下一篇: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