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分离自苏北盐城盐沼地带的菌株L-1和W2-1-1降解氯甲烷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6页
    1.1 卤代甲烷的研究第11-15页
        1.1.1 卤代甲烷对大气臭氧层的作用第11-12页
        1.1.2 全球卤代甲烷的源汇第12-15页
            1.1.2.1 卤代甲烷的天然与人为来源第12-13页
            1.1.2.2 卤代甲烷的生物来源第13-14页
            1.1.2.3 卤代甲烷的生物库第14-15页
    1.2 卤代甲烷降解微生物的分布多样性第15-18页
        1.2.1 共代谢降解卤代甲烷的微生物第15页
        1.2.2 以卤代甲烷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微生物第15-18页
            1.2.2.1 分离于活性污泥的菌株第16-17页
            1.2.2.2 土壤中的卤代甲烷降解菌第17页
            1.2.2.3 海洋中卤代甲烷降解菌的分布第17-18页
    1.3 卤代甲烷降解机制的研究第18-21页
        1.3.1 甲基杆菌属菌株CM4的降解的CmuA途径第18-19页
        1.3.2 菌株CM2、IMB-1、CC495中cmu基因簇的研究第19-21页
        1.3.3 卤代甲烷降解的其他机制途径第21页
    1.4 卤代甲烷降解菌不可培养水平的微观研究第21-24页
        1.4.1 cmuA功能基因探针技术第22页
        1.4.2 稳定同位素探针(SIP)技术的应用第22-24页
    1.5 卤代甲烷降解菌对环境的潜在应用价值第24-25页
    1.6 论文的主要内容、目的及意义第25-26页
        1.6.1 论文的主要内容第25页
        1.6.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5-26页
第二章 卤代甲烷降解菌的富集培养第26-37页
    2.1 前言第26页
    2.2 材料及方法第26-30页
        2.2.1 材料第26-28页
        2.2.2 实验方法第28-30页
            2.2.2.1 氯甲烷降解菌的富集培养第28页
            2.2.2.2 氯甲烷降解菌的分离纯化第28-29页
            2.2.2.3 菌株对氯代甲烷的降解速率对比第29-30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0-36页
        2.3.1 对采集样品富集培养的结果第30-31页
        2.3.2 氯甲烷降解菌的分离结果第31-36页
            2.3.2.0 平板的颜色变化第31-32页
            2.3.2.1 分离纯化涂布结果第32-34页
            2.3.2.2 各采样地带菌株分离情况第34页
            2.3.2.3 系统发育关系第34-35页
            2.3.2.4 8株菌对氯甲烷的降解作用第35-36页
    2.4 结论第36-37页
第三章 菌株L-1和W2-1-1的生物学鉴定第37-54页
    3.1 前言第37页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7-42页
        3.2.1 材料第37-38页
        3.2.2 实验方法第38-42页
            3.2.2.1 细菌形态学特征第38-39页
            3.2.2.2 L-1和W2-1-1最适生长条件实验第39-40页
            3.2.2.3 生理生化特性实验(C、N源利用情况)第40页
            3.2.2.4 氯代甲烷降解菌的系统发育分析第40-4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2-52页
        3.3.1 形态学特征第42-43页
        3.3.2 生长实验结果第43-48页
            3.3.2.1 最适生长氯甲烷浓度第43-44页
            3.3.2.2 最适生长pH第44-45页
            3.3.2.3 最适生长温度第45-46页
            3.3.2.4 最适生长盐度第46-47页
            3.3.2.5 生长曲线第47-48页
        3.3.3 生理生化实验结果第48-50页
        3.3.4 L-1和W2-1-1的系统发育分析第50-52页
    3.4 结论第52-54页
第四章 影响菌株L-1和W2-1-1降解效率的因素研究第54-61页
    4.1 前言第54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54-56页
        4.2.1 实验材料第54-55页
        4.2.2 实验方法第55-56页
            4.2.2.1 不同培养基培养对菌株降解CH_3Cl速率的影响第55页
            4.2.2.2 硝酸盐对菌株降解CH_3Cl速率的影响:第55-56页
            4.2.2.3 单菌作用与双菌作用对降解CH_3Cl速率的影响第5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6-60页
        4.3.1 不同培养基培养后对菌株降解CH_3Cl速率的影响第56-57页
        4.3.2 硝酸盐对菌株降解CH_3Cl速率的影响第57-59页
        4.3.3 单菌作用与双菌作用对降解CH_3Cl速率的影响第59-60页
    4.4 结论第60-61页
第五章 菌株L-1和W2-1-1氯甲烷降解机制的初步探究第61-64页
    5.1 前言:第61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61-62页
        5.2.1 实验材料第61-62页
        5.2.2 实验方法第62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2-63页
    5.4 结论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9页
致谢第69-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典型有机磷农药毒死蜱对浮游动物的群落效应研究
下一篇:基于氧化石墨烯的功能复合材料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快速去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