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宽带多载波信号的同步及接收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17页 |
1.2 研究现状及问题 | 第17-20页 |
1.2.1 新型多载波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2 峰均比抑制技术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3 同步技术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贡献 | 第20页 |
1.4 论文结构及内容安排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新型宽带多载波系统模型 | 第22-36页 |
2.1 引言 | 第22-23页 |
2.2 f-OFDM系统模型 | 第23-27页 |
2.2.1 f-OFDM系统的信号模型 | 第23-24页 |
2.2.2 f-OFDM的接收信号处理过程 | 第24-25页 |
2.2.3 f-OFDM滤波器的设计 | 第25-27页 |
2.3 UFMC系统模型 | 第27-29页 |
2.3.1 UFMC系统的信号模型 | 第27页 |
2.3.2 UFMC接收信号处理过程 | 第27-29页 |
2.4 W-OFDM系统模型 | 第29-32页 |
2.5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32-3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新型宽带多载波信号峰均比抑制技术研究 | 第36-54页 |
3.1 引言 | 第36-37页 |
3.2 新型宽带多载波信号峰均比分析 | 第37-41页 |
3.2.1 峰均比分析及度量 | 第37-39页 |
3.2.2 功率放大器与峰均比的关系 | 第39-41页 |
3.3 f-OFDM与UFMC的PAPR分析 | 第41-44页 |
3.4 新型多载波信号的峰均比抑制技术 | 第44-49页 |
3.4.1 基于限幅滤波(加窗)的峰均比抑制技术 | 第44-46页 |
3.4.2 基于峰值滤波抵消的峰均比抑制技术 | 第46-49页 |
3.5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49-5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新型宽带多载波信号的接收同步技术研究 | 第54-75页 |
4.1 引言 | 第54-55页 |
4.2 时频偏移对新型多载波信号的影响 | 第55-62页 |
4.2.1 符号定时偏差的影响 | 第55-58页 |
4.2.2 载波频率偏差的影响 | 第58-62页 |
4.3 新型多载波信号的同步导频设计 | 第62-64页 |
4.3.1 传统同步导频设计 | 第62-63页 |
4.3.2 新型同步导频设计 | 第63-64页 |
4.4 基于新型同步导频的同步技术 | 第64-69页 |
4.4.1 符号定时同步 | 第64-66页 |
4.4.2 载波频率同步 | 第66-69页 |
4.5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9-7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新型宽带多载波系统的硬件测试平台 | 第75-89页 |
5.1 引言 | 第75页 |
5.2 硬件测试平台的链路设计 | 第75-79页 |
5.2.1 单用户应用场景下的链路设计 | 第75-77页 |
5.2.2 两用户应用场景下的链路设计 | 第77-79页 |
5.3 硬件测试平台的软硬件实现方案 | 第79-82页 |
5.3.1 硬件实现方案 | 第79-80页 |
5.3.2 软件实现方案 | 第80-82页 |
5.4 硬件测试平台的测试及结果 | 第82-88页 |
5.4.1 单用户场景测试结果 | 第82-86页 |
5.4.2 两用户场景测试结果 | 第86-8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89-90页 |
6.1 本文贡献 | 第89页 |
6.2 未来研究方向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研究成果 | 第95-96页 |
个人简历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