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国内外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1.2.1 国外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国内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存在的不足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页 |
1.4 课题来源 | 第15-16页 |
2 铅锌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技术及案例分析 | 第16-34页 |
2.1 废弃地的土壤改良 | 第16-20页 |
2.1.1 客土覆盖 | 第16页 |
2.1.2 改良剂改良 | 第16-18页 |
2.1.3 植物改良 | 第18-19页 |
2.1.4 微生物改良 | 第19-20页 |
2.1.5 土壤动物改良 | 第20页 |
2.2 废弃地的植被恢复 | 第20-27页 |
2.2.1 植物种类选择的原则 | 第20-21页 |
2.2.2 植物合理配置的原则 | 第21-22页 |
2.2.3 具有应用潜力的“生态—经济型”植物 | 第22-27页 |
2.3 废水的生态拦截与生态处理 | 第27-30页 |
2.3.1 生态拦截 | 第27-28页 |
2.3.2 可渗透反应墙 | 第28-29页 |
2.3.3 人工湿地 | 第29-30页 |
2.4 废弃地生态修复工程案例 | 第30-32页 |
2.4.1 鞍山市周边铁矿废弃地生态修复工程 | 第30-31页 |
2.4.2 狮子山铜矿杨山冲尾矿库无土复垦工程 | 第31-32页 |
2.4.3 陕西马鞍桥生态矿业有限公司尾矿林业复垦工程 | 第32页 |
2.5 小结 | 第32-34页 |
3 资兴铅锌矿废弃地生态修复工程设计方案 | 第34-48页 |
3.1 项目区概况 | 第34-35页 |
3.1.1 气候与水文 | 第34-35页 |
3.1.2 土壤与植被 | 第35页 |
3.1.3 建设区域及周边环境 | 第35页 |
3.2 项目编制依据 | 第35-37页 |
3.2.1 相关法律法规 | 第35-36页 |
3.2.2 有关技术标准与规范 | 第36页 |
3.2.3 投资估算依据 | 第36-37页 |
3.3 设计图纸及设计说明 | 第37-44页 |
3.3.1 生态修复模式 | 第37-38页 |
3.3.2 总平面分区 | 第38-39页 |
3.3.3 植物配置 | 第39-42页 |
3.3.4 生态拦截带 | 第42-43页 |
3.3.5 人工湿地系统 | 第43-44页 |
3.4 工程投资估算与成本分析 | 第44-48页 |
3.4.1 编制说明 | 第44-46页 |
3.4.2 工程总投资 | 第46页 |
3.4.3 运行成本分析 | 第46-47页 |
3.4.4 工程效益分析 | 第47-48页 |
4 资兴市铅锌矿废弃地生态修复工程运行效果研究 | 第48-5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4.1.1 水样采集与水质分析 | 第48页 |
4.1.2 生态修复区自然生长植物种类调查 | 第48页 |
4.1.3 植物及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测定 | 第48-4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8页 |
4.2.1 水质分析 | 第49-50页 |
4.2.2 生态修复区自然生长植物种类变化 | 第50-52页 |
4.2.3 植物及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分析 | 第52-56页 |
4.2.4 人工种植植物生长情况及景观效果分析 | 第56-58页 |
4.3 讨论 | 第58-59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59-60页 |
5.1 总结 | 第59页 |
5.2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附录1 | 第67-68页 |
附录2 | 第68-69页 |
附录3 | 第69-70页 |
附录4 | 第70-71页 |
附录5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