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区传统村落规划与生土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传统生土建筑及生产型生土建筑的概念和分类 | 第17-33页 |
2.1 传统生土建筑的概念及发展历史 | 第17-25页 |
2.1.1 传统生土建筑的概念 | 第17-18页 |
2.1.2 我国生土建筑的发展历史及成果 | 第18-23页 |
2.1.3 传统生土建筑的分类 | 第23-25页 |
2.2 生产型生土建筑的概念及材料性能 | 第25-27页 |
2.2.1 生产型生土建筑的概念 | 第25-26页 |
2.2.2 生土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 | 第26-27页 |
2.3 传统生土建筑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第27-31页 |
2.3.1 社会意识形态改变所带来的问题 | 第28-29页 |
2.3.2 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的制约 | 第29页 |
2.3.3 传统生土建筑的弊病 | 第29-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沂蒙山区生土建筑调研 | 第33-47页 |
3.1 沂蒙山区概况 | 第33-36页 |
3.1.1 沂蒙山区的自然环境 | 第33-34页 |
3.1.2 沂蒙山区的红色人文 | 第34-35页 |
3.1.3 沂蒙山区的经济条件 | 第35-36页 |
3.2 沂蒙山区乡村聚落形态 | 第36-38页 |
3.2.1 沂蒙山区乡村聚落的基本空间形态 | 第36-37页 |
3.2.2 影响乡村聚落布局的因素 | 第37-38页 |
3.3 沂蒙山区的生土建筑形态及地方建筑材料 | 第38-40页 |
3.3.1 沂蒙山区传统生土建筑与生产型生土建筑 | 第38-39页 |
3.3.2 沂蒙山区可利用的主要地方建筑材料 | 第39-40页 |
3.4 沂蒙山区的土筑生土建筑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40-45页 |
3.5 沂蒙山区传统生土建筑的分类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沂蒙山区生土建筑建造技术 | 第47-61页 |
4.1 沂蒙山区土筑生土建筑概况 | 第47-49页 |
4.1.1 建筑选址与布局 | 第47页 |
4.1.2 单体设计 | 第47-49页 |
4.2 土筑生土建筑的建造技术 | 第49-58页 |
4.2.1 基础的做法 | 第49-50页 |
4.2.2 墙体 | 第50-56页 |
4.2.3 屋盖 | 第56-57页 |
4.2.4 大门楼和门窗 | 第57-5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第五章 传统村落规划的再生与传承 | 第61-71页 |
5.1 传统生活布局模式的保存 | 第61页 |
5.2 对沂蒙山区传统村落形态的探索与发展研究 | 第61-70页 |
5.2.1 常路镇西三庄村设计背景 | 第61-66页 |
5.2.2 西三庄村新规划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 第66-7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传统生土建筑的再生与传承 | 第71-95页 |
6.1 传统生土建筑的传承与发展 | 第71-81页 |
6.1.1 西三庄村传统生土建筑现状 | 第72-73页 |
6.1.2 西三庄村传统生土建筑的传承与发展 | 第73-81页 |
6.2 沂蒙山区农村住房的技术改造措施 | 第81-87页 |
6.2.1 沂蒙山区农村住房节能改造措施 | 第81-84页 |
6.2.2 增设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 | 第84-86页 |
6.2.3 选用节能环保型建材 | 第86-87页 |
6.3 统一住宅建设标准、实行专业团队指导 | 第87-94页 |
6.3.1 统一住宅建设标准 | 第87-93页 |
6.3.2 实行专业团队指导 | 第93-9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