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7页 |
摘要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1.1. 城市景观格局的研究进展 | 第8-9页 |
1.1.1. 城市景观格局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益 | 第8页 |
1.1.2. 城市景观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 | 第8-9页 |
1.1.3.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 第9页 |
1.2. 城市森林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1.3. 城市行道树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页 |
2. 引言 | 第10-11页 |
3. 研究地点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11-19页 |
3.1. 研究地点概况 | 第11-12页 |
3.1.1. 郑州市自然地理概况 | 第11-12页 |
3.1.2. 郑州市社会发展概况 | 第12页 |
3.2. 数据及来源 | 第12-13页 |
3.3. 样地(段)设置与调查方法 | 第13-15页 |
3.3.1. 样地设置与调查方法 | 第13-14页 |
3.3.2. 行道树样段(Segments)设置与调查方法 | 第14-15页 |
3.3.3. 调查时间 | 第15页 |
3.4. 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 第15-17页 |
3.4.1. TM影像预处理 | 第15-16页 |
3.4.2. 遥感影像解译 | 第16-17页 |
3.4.3. 遥感影像解译后适宜性分析 | 第17页 |
3.4.4. 景观指数计算 | 第17页 |
3.5. i-Tree分析方法 | 第17-19页 |
3.5.1. 实地调查及数据输入 | 第18页 |
3.5.2. i-Tree模型计算林木生态效益 | 第18-19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19-37页 |
4.1. 基于TM影像的郑州市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 第19-24页 |
4.2. 基于i-Tree的城市森林与行道树生态效益分析 | 第24-27页 |
4.2.1. 郑州市城市森林结构 | 第24-25页 |
4.2.2. 基于i-Tree的城市森林生态效益 | 第25-27页 |
4.3. 基于i-Tree的行道树生态效益分析 | 第27-33页 |
4.3.1. 行道树的树种组成结构 | 第27-28页 |
4.3.2. 行道树健康状况 | 第28-29页 |
4.3.3. 行道树的截留雨水效益 | 第29-30页 |
4.3.4. 行道树节能效益 | 第30页 |
4.3.5. 行道树吸收CO 2及固碳效益 | 第30-32页 |
4.3.6. 行道树改善空气质量效益 | 第32页 |
4.3.7. 行道树美学效益及其他 | 第32-33页 |
4.4. 比较分析 | 第33-36页 |
4.4.1. 郑州市城市森林碳储量及碳汇与国内外其他城市比较分析 | 第33-34页 |
4.4.2. 郑州市与洛阳市行道树各树种生态效益比较 | 第34-35页 |
4.4.3. i-Tree分析方法与生物量法计算的碳储量比较 | 第35-36页 |
4.5. 建议 | 第36-37页 |
4.5.1. 郑州市景观格局优化建议 | 第36页 |
4.5.2. 郑州市城市森林发展方向 | 第36页 |
4.5.3. 行道树管理建议 | 第36-37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37-38页 |
5.1. 结论 | 第37页 |
5.2. 讨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3页 |
附表1 行道树调查样段分布 | 第43-48页 |
附表2 城市森林调查地点 | 第48-55页 |
Abstract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