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3 研究理论和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理论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档案馆公共服务概述 | 第19-24页 |
2.1 档案馆概述 | 第19-20页 |
2.1.1 外界对档案馆的认识与理解 | 第19页 |
2.1.2 档案馆的职能 | 第19-20页 |
2.1.3 档案馆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 第20页 |
2.2 档案馆公共服务概况以及公共服务延伸的含义 | 第20-22页 |
2.2.1 档案馆公共服务的含义 | 第20-21页 |
2.2.2 档案馆公共服务的内容 | 第21页 |
2.2.3 公共服务延伸的含义 | 第21-22页 |
2.3 数字化档案馆公共服务的发展背景及发展情况 | 第22-24页 |
2.3.1 数字化档案馆公共服务的发展背景 | 第22页 |
2.3.2 数字化档案馆公共服务的发展情况 | 第22-24页 |
第3章 档案馆公共服务的现状与公共服务延伸的必要性分析 | 第24-30页 |
3.1 档案馆公共服务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24-25页 |
3.1.1 档案馆公共服务的现状 | 第24-25页 |
3.1.2 档案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5页 |
3.2 数字化档案馆公共服务的优越性分析 | 第25-27页 |
3.2.1 查阅方便 | 第25-26页 |
3.2.2 易于保管 | 第26页 |
3.2.3 节约成本 | 第26页 |
3.2.4 提高效率 | 第26-27页 |
3.2.5 实现互联 | 第27页 |
3.3 数字化档案馆建立的必要性 | 第27-30页 |
3.3.1 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 第27-28页 |
3.3.2 节约空间及成本的需要 | 第28页 |
3.3.3 提高馆藏实体安全性的需要 | 第28-29页 |
3.3.4 满足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 第29-30页 |
第4章 档案馆公共服务延伸的方向分析 | 第30-38页 |
4.1 档案馆公共服务延伸的方向定位 | 第30-34页 |
4.1.1 服务方式融入数字化 | 第30-31页 |
4.1.2 服务制度更加规范合理 | 第31-32页 |
4.1.3 服务功能更加全面 | 第32-33页 |
4.1.4 服务对象更加广泛 | 第33页 |
4.1.5 服务能力更加强大 | 第33-34页 |
4.2 档案馆公共服务延伸的内容 | 第34-36页 |
4.2.1 实现规范有序的保管利用 | 第34-35页 |
4.2.2 提供完整且有效的利用资料 | 第35页 |
4.2.3 实现档案馆之间的馆藏交流与互补 | 第35页 |
4.2.4 提供安全高效的互联网服务 | 第35-36页 |
4.3 档案馆公共服务延伸的预期目标 | 第36-38页 |
4.3.1 成本经济化 | 第36页 |
4.3.2 工作效率化 | 第36-37页 |
4.3.3 保管长期化 | 第37页 |
4.3.4 网络共享化 | 第37-38页 |
第5章 档案馆公共服务延伸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47页 |
5.1 资金投入 | 第38-40页 |
5.1.1 领导重视 | 第38-39页 |
5.1.2 财政支持 | 第39页 |
5.1.3 社会帮助 | 第39-40页 |
5.2 技术发展 | 第40-43页 |
5.2.1 政策导向 | 第40-41页 |
5.2.2 人才培养 | 第41-42页 |
5.2.3 建设标准 | 第42页 |
5.2.4 法律法规 | 第42-43页 |
5.3 服务意识 | 第43-44页 |
5.3.1 内部管理 | 第43页 |
5.3.2 专业培训 | 第43-44页 |
5.3.3 外部环境 | 第44页 |
5.4 社会认可度 | 第44-47页 |
5.4.1 社会宣传 | 第44-45页 |
5.4.2 资源分布 | 第45页 |
5.4.3 服务质量 | 第45-46页 |
5.4.4 群众参与 | 第46-47页 |
第6章 档案馆公共服务延伸的具体措施 | 第47-59页 |
6.1 争取良好的外部支持 | 第47-49页 |
6.1.1 争取主管部门重视 | 第47-48页 |
6.1.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 第48页 |
6.1.3 争取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 | 第48-49页 |
6.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第49-50页 |
6.2.1 加快馆库建设 | 第49页 |
6.2.2 整合馆藏资源 | 第49-50页 |
6.2.3 完善档案信息服务平台 | 第50页 |
6.3 创造数字化环境 | 第50-54页 |
6.3.1 选择好资源数字化的对象 | 第51-52页 |
6.3.2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联合建库 | 第52-53页 |
6.3.3 建立健全数据库质量控制体系 | 第53页 |
6.3.4 加强数据库安全体系建设 | 第53-54页 |
6.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第54-56页 |
6.4.1 转变服务意识 | 第54页 |
6.4.2 定期开展培训 | 第54-55页 |
6.4.3 建立奖惩制度 | 第55-56页 |
6.4.4 实行长效机制 | 第56页 |
6.5 加大社会影响力 | 第56-59页 |
6.5.1 关注服务对象需求 | 第56-57页 |
6.5.2 合理分配服务资源 | 第57页 |
6.5.3 拓宽档案信息服务的领域 | 第57页 |
6.5.4 加强媒体宣传 | 第57-59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7.1 结论 | 第59页 |
7.2 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