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1.2 降雨入渗-土体大孔隙-滑坡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1.2.1 降雨入渗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2.2 斜坡土体中大孔隙流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2.3 滑坡与降雨间关系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植被发育斜坡降雨入渗基本理论分析 | 第19-31页 | 
| 2.1 引言 | 第19页 | 
| 2.2 基本模式与统一转化 | 第19-24页 | 
| 2.2.1 斜坡降雨产流基本模式 | 第19-20页 | 
| 2.2.2 斜坡降雨产流机制的统一转化 | 第20-21页 | 
| 2.2.3 斜坡降雨入渗的概化模式 | 第21-22页 | 
| 2.2.4 斜坡降雨入渗影响因子分析 | 第22-24页 | 
| 2.3 降雨入渗过程饱和-非饱和渗流场分析 | 第24-27页 | 
| 2.3.1 渗流连续方程 | 第24-25页 | 
| 2.3.2 渗流运动方程 | 第25-27页 | 
| 2.4 渗流基本方程的定解条件 | 第27-28页 | 
| 2.4.1 初始条件 | 第27-28页 | 
| 2.4.2 边界条件 | 第28页 | 
| 2.5 建立数学模型 | 第28-29页 | 
| 2.5.1 以含水率为因变量的数学模型 | 第28-29页 | 
| 2.5.2 以压力水头为因变量的数学模型 | 第29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及非饱和带土体的基本特性 | 第31-47页 | 
| 3.1 引言 | 第31页 | 
| 3.2 自然地理 | 第31-35页 | 
| 3.2.1 地理位置 | 第31-32页 | 
| 3.2.2 气象条件 | 第32-33页 | 
| 3.2.3 水文条件 | 第33-34页 | 
| 3.2.4 植被状况 | 第34-35页 | 
| 3.3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 | 第35-37页 | 
| 3.3.1 地形地貌 | 第35-36页 | 
| 3.3.2 地层岩性 | 第36-37页 | 
| 3.3.3 地质构造 | 第37页 | 
| 3.4 研究区斜坡土体基本特性 | 第37-45页 | 
| 3.4.1 土体物理特性 | 第38-42页 | 
| 3.4.2 土体水力特性 | 第42-45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植被发育斜坡土体中根-土间隙的导流特性 | 第47-61页 | 
| 4.1 引言 | 第47页 | 
| 4.2 根-土间隙的发现及其试验证据 | 第47-50页 | 
| 4.3 根-土间隙流道阻力模型 | 第50-54页 | 
| 4.3.1 模型的假设 | 第50-51页 | 
| 4.3.2 基于达西-魏斯巴赫公式的阻力模型 | 第51-52页 | 
| 4.3.3 改进的KAYS阻力模型 | 第52-54页 | 
| 4.4 模型的对比分析 | 第54-55页 | 
| 4.4.1 模型一与经验公式的对比分析 | 第54-55页 | 
| 4.4.2 模型一与模型二的对比分析 | 第55页 | 
| 4.5 根-土间隙流道内流体的速度分布 | 第55-60页 | 
| 4.5.1 水平状态速度分布 | 第55-57页 | 
| 4.5.2 不同间隙速度分布 | 第57-60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五章 植被发育斜坡土体中根-土间隙对降雨入渗的贡献 | 第61-67页 | 
| 5.1 引言 | 第61页 | 
| 5.2 植被发育斜坡土体中根-土间隙的普遍存在性 | 第61-62页 | 
| 5.3 植被发育斜坡土体中根系含量 | 第62-63页 | 
| 5.3.1 斜坡土体中RAR | 第62页 | 
| 5.3.2 斜坡土体中根系的生物量集度 | 第62-63页 | 
| 5.4 根-土间隙对降雨入渗的贡献 | 第63-64页 | 
| 5.5 植被与滑坡灾害 | 第64-65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 致谢 | 第77-79页 | 
| 附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