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言 | 第14-2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4-16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6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20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20-21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21-22页 |
第一章 我国会计司法鉴定的现状 | 第22-25页 |
第一节 会计司法鉴定的概念 | 第22页 |
第二节 我国会计司法鉴定现状 | 第22-25页 |
一、我国会计司法鉴定现状简介 | 第22-24页 |
二、我国会计司法鉴定机构的设置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会计师事务所从事会计司法鉴定的必要性 | 第25-30页 |
第一节 会计师事务所介入会计司法鉴定业务的必要性 | 第25-27页 |
一、公正正义的需要 | 第25页 |
二、法律法规的制定 | 第25-26页 |
三、会计师事务所自身发展的需要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国外会计师事务所从事会计司法鉴定的成功经验 | 第27-28页 |
第三节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从事会计司法鉴定业务的现状 | 第28-30页 |
第三章 会计师事务所从事会计司法鉴定业务的风险 | 第30-44页 |
第一节 风险产生的原因 | 第30页 |
第二节 制度风险 | 第30-35页 |
一、目前我国会计司法鉴定法律制度与规定评述 | 第30-32页 |
二、鉴定人法律责任 | 第32-33页 |
三、缺失的会计司法鉴定技术标准 | 第33-35页 |
四、缺失的会计司法鉴定程序规则 | 第35页 |
第三节 主体风险 | 第35-37页 |
一、鉴定职业资质不足 | 第35-36页 |
二、鉴定执业能力不足 | 第36-37页 |
第四节 客体风险 | 第37-38页 |
一、鉴定材料不充分 | 第37页 |
二、鉴定材料不真实 | 第37-38页 |
三、检材管理不规范 | 第38页 |
第五节 技术风险 | 第38-39页 |
第六节 内部操作不当的风险 | 第39-42页 |
一、受理风险 | 第39-40页 |
二、初检风险 | 第40页 |
三、详细检验阶段的风险 | 第40-42页 |
第七节 外界干预的风险 | 第42-44页 |
第四章 会计师事务所从事会计司法鉴定的风险控制 | 第44-55页 |
第一节 制度风险的控制措施 | 第44-47页 |
一、制定《司法鉴定法》是根本措施 | 第44-45页 |
二、制定鉴定人法律责任的免除情形 | 第45页 |
三、制定会计司法鉴定标准 | 第45页 |
四、制定专门的会计司法鉴定程序 | 第45-46页 |
五、构建“两结合”的鉴定管理模式 | 第46-47页 |
第二节 主体风险的控制措施 | 第47页 |
第三节 客体风险的控制措施 | 第47-48页 |
第四节 技术风险的控制措施 | 第48-49页 |
第五节 内部操作不当风险的控制措施 | 第49-51页 |
一、受理风险的控制 | 第49-50页 |
二、鉴定过程的风险控制 | 第50页 |
三、必要时出具限定性意见或终止鉴定 | 第50-51页 |
第六节 风险控制中须避免的误区 | 第51-55页 |
一、避免不具备假设前提下的鉴定 | 第51-52页 |
二、避免与审计的混淆 | 第52-54页 |
三、迎合委托人规避风险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