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新型金属—有机及有机多孔骨架材料的设计合成和性质研究

提要第4-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62页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0页
    1.2 多孔材料的定义和简单分类第10-13页
        1.2.1 无机多孔材料第11-12页
        1.2.2 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第12页
        1.2.3 有机多孔材料第12-13页
    1.3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第13-16页
        1.3.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设计策略第13-14页
        1.3.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第14-15页
        1.3.3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应用第15-16页
    1.4 有机多孔材料第16-45页
        1.4.1 有机多孔材料的拓扑设计第16-18页
        1.4.2 有机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第18-33页
        1.4.3 有机多孔材料的应用第33-45页
    1.5 本课题选题目的、意义和主要成果第45-47页
    1.6 本论文采用的表征仪器和测试手段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62页
第2章 利用烯烃官能团构筑具有荧光性质的有机多孔材料第62-102页
    2.1 引言第62-64页
    2.2 通过Heck反应构筑具有荧光性质的有机多孔材料第64-74页
        2.2.1 实验部分第64-66页
        2.2.2 结果与表征第66-73页
        2.2.3 小结第73-74页
    2.3 采用乙烯基氟硼酸钾与芳香卤代物通过一锅的Suzuki-Heck反应构筑具有荧光性质的有机多孔材料第74-86页
        2.3.1 实验部分第74-75页
        2.3.2 结果与表征第75-85页
        2.3.3 小结第85-86页
    2.4 通过八烯基-POSS利用Heck反应构筑具有荧光性质的有机多孔材料第86-97页
        2.4.1 实验部分第86-87页
        2.4.2 结果与表征第87-96页
        2.4.3 小结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2页
第3章 高效负载型含钯有机多孔材料的合成第102-118页
    3.1 引言第102-103页
    3.2 Triph-SPhos以及PdCl_2@Triph-SPhos的合成第103-112页
        3.2.1 实验部分第103-105页
        3.2.2 结果与表征第105-112页
    3.3 小结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18页
第4章 具有碳纳米管结构的有机多孔材料的制备第118-130页
    4.1 引言第118-119页
    4.2 具有碳纳米管结构的MONT的合成第119-126页
        4.2.1 实验部分第119-120页
        4.2.2 结果与表征第120-126页
    4.3 小结第126-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0页
第5章 具有四连接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构筑第130-158页
    5.1 引言第130-132页
    5.2 通过4+4策略合成具有分子筛结构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第132-143页
        5.2.1 实验部分第132-134页
        5.2.2 结果与表征第134-142页
        5.2.3 小结第142-143页
    5.3 用系列四酸配体合成具有四连接拓扑结构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第143-155页
        5.3.1 实验部分第143-144页
        5.3.2 结果与表征第144-154页
        5.3.3 小结第154-155页
    参考文献第155-158页
第6章 具有荧光性质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及应用第158-182页
    6.1 引言第158-159页
    6.2 具有(3,3,6)连接的具有荧光性质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及其在硝基化合物检测方面的应用第159-168页
        6.2.1 实验部分第159-160页
        6.2.2 结果与表征第160-167页
        6.2.3 小结第167-168页
    6.3 基于1,2,3-三氮唑四羧酸的系列稀土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第168-177页
        6.3.1 实验部分第168-169页
        6.3.2 结果与表征第169-176页
        6.3.3 小结第176-177页
    参考文献第177-182页
结论与展望第182-186页
作者简历第18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第186-190页
致谢第190-194页
中文摘要第194-197页
Abstract第197-200页
附录第201-214页

论文共2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Fe2O3@SiO2椭球粒子的制备、自组装及其光学性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作物根系原位无损检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