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果树园艺论文--核果类论文--杏论文

中国北方普通杏和西伯利亚杏遗传多样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8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4页
    1.2 问题的提出第14-15页
    1.3 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研究进展第15-20页
        1.3.1 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的影响因子第15-17页
        1.3.2 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的研究方法第17-20页
    1.4 杏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进展第20-26页
        1.4.1 普通杏研究进展第20-24页
        1.4.2 西伯利亚杏研究进展第24-25页
        1.4.3 伊犁河谷野杏研究进展第25-26页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6-28页
        1.5.1 调查区域第26页
        1.5.2 研究内容第26-27页
        1.5.3 技术路线第27-28页
第二章 中国西伯利亚杏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第28-54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8-33页
        2.1.1 试验材料第28-29页
        2.1.2 试验方法第29-31页
        2.1.3 数据处理第31-33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3-47页
        2.2.1 西伯利亚杏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第33-40页
        2.2.2 遗传分化主要发生在种群内第40-41页
        2.2.3 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第41-45页
        2.2.4 样本间的遗传结构分析第45-47页
    2.3 讨论第47-53页
        2.3.1 DNA 提取与标记的多态性第47-49页
        2.3.2 西伯利亚杏遗传多样性第49-50页
        2.3.3 西伯利亚杏遗传分化第50-51页
        2.3.4 西伯利亚杏遗传结构第51-52页
        2.3.5 西伯利亚杏资源保护第52-53页
    2.4 小结第53-54页
第三章 伊犁河谷野杏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第54-77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54-56页
        3.1.1 试验材料第54-55页
        3.1.2 试验方法第55-56页
        3.1.3 数据处理第56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56-72页
        3.2.1 野杏形态变异较大第56-57页
        3.2.2 野杏维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第57-62页
        3.2.3 野杏遗传分化主要发生在种群内第62-64页
        3.2.4 野杏可划分为三个类群第64-68页
        3.2.5 野杏各样本遗传结构分析第68-72页
    3.3 讨论第72-75页
        3.3.1 野杏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第72-73页
        3.3.2 野杏种群内高水平的遗传分化第73-74页
        3.3.3 野杏遗传结构第74-75页
        3.3.4 野杏资源的保护第75页
    3.4 小结第75-77页
第四章 栽培杏品种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第77-93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77-80页
        4.1.1 试验材料第77-79页
        4.1.2 试验方法第79-80页
        4.1.3 数据处理第80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80-89页
        4.2.1 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80-84页
        4.2.2 品种间遗传结构分析第84-86页
        4.2.3 不同生态群间关系分析第86-89页
    4.3 讨论第89-91页
        4.3.1 栽培杏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第89-90页
        4.3.2 品种间亲缘关系第90-91页
        4.3.3 各生态群间关系第91页
    4.4 小结第91-93页
第五章 杏起源与驯化探讨第93-99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93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93-96页
        5.2.1 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第93-94页
        5.2.2 样本间聚类分析第94-96页
    5.3 杏起源与驯化讨论第96-99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99-102页
    6.1 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的西伯利亚杏可划分为两个类群第99页
    6.2 伊犁河谷野杏维持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第99页
    6.3 中国北方栽培杏品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第99-100页
    6.4 杏进化与驯化第100页
    6.5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100页
    6.6 研究展望第100-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13页
附录第113-119页
致谢第119-120页
作者简介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iR-125b-STAT3反馈调节环路参与骨肉瘤发生发展机制及血清microRNA作为骨肉瘤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下一篇:人参连作根系病害发生的微生态机制及放线菌修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