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目录 | 第12-15页 |
| 英文缩略语 | 第15-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21页 |
| 前言 | 第21-26页 |
| 第一章 采用iTRAQ串联质谱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脓毒症大鼠血清差异表达蛋白 | 第26-52页 |
| 1. 材料 | 第27-28页 |
| 1.1 实验动物 | 第27页 |
| 1.2 主要材料与试剂 | 第27页 |
| 1.3 主要仪器 | 第27-28页 |
| 2. 方法 | 第28-32页 |
| 2.1 动物饲养 | 第28页 |
| 2.2 大鼠CLP模型建立及分组 | 第28页 |
| 2.3 获取大鼠血清样本 | 第28页 |
| 2.4 去高丰度蛋白 | 第28-29页 |
| 2.5 血清蛋白定量 | 第29页 |
| 2.6 蛋白酶解 | 第29-30页 |
| 2.7 肽段标记 | 第30页 |
| 2.8 肽段的两维nano-HPLC色谱分离 | 第30页 |
| 2.9 质谱检测 | 第30-31页 |
| 2.10 Mascot搜索 | 第31-32页 |
| 2.11 蛋白的定量分析 | 第32页 |
| 2.12 统计学处理 | 第32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32-49页 |
| 3.1 大鼠CLP模型的复制及存活率的观察 | 第32-33页 |
| 3.2 iTRAQ串联质谱筛选各组差异表达蛋白 | 第33-49页 |
| 3.2.1 蛋白质定量 | 第33-34页 |
| 3.2.2 聚类分析 | 第34页 |
| 3.2.3 Pathway分析 | 第34-44页 |
| 3.2.4 CLP组与假手术组差异表达蛋白 | 第44-47页 |
| 3.2.5 CLP存活组与死亡组差异表达蛋白 | 第47-49页 |
| 4. 分析与讨论 | 第49-51页 |
| 5. 小结 | 第51-52页 |
| 第二章 脓毒症大鼠血清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及诊断、预后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52-72页 |
| 1. 材料 | 第53页 |
| 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第53页 |
| 1.2 主要仪器 | 第53页 |
| 2. 方法 | 第53-54页 |
| 2.1 PBS缓冲液的配制 | 第53页 |
| 2.2 血清样本稀释 | 第53页 |
| 2.3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 第53-54页 |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54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54-69页 |
| 3.1 25个差异表达蛋白的ELISA结果 | 第54-60页 |
| 3.2 脓毒症诊断有关生物标志物的筛选 | 第60-64页 |
| 3.2.1 假手术组和脓毒症组之间差异表达蛋白的ELISA分析 | 第60-62页 |
| 3.2.2 脓毒症大鼠诊断模型的建立 | 第62-64页 |
| 3.3 脓毒症预后预测有关生物标志物的筛选 | 第64-69页 |
| 3.3.1 脓毒症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差异表达蛋白的ELISA分析 | 第64-66页 |
| 3.3.2 脓毒症大鼠预后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66-69页 |
| 4. 分析与讨论 | 第69-71页 |
| 5. 小结 | 第71-72页 |
| 第三章 血清正五聚蛋白3在脓毒症患者的诊断和预后预测中的作用 | 第72-83页 |
| 1. 材料 | 第73页 |
| 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第73页 |
| 1.2 主要仪器 | 第73页 |
| 2 方法 | 第73-75页 |
| 2.1 临床资料 | 第73-74页 |
| 2.2 血清样本的收集 | 第74页 |
| 2.3 PBS缓冲液的配制 | 第74页 |
| 2.4 血清样本稀释 | 第74页 |
| 2.5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 第74-75页 |
| 2.6 统计学处理 | 第75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75-81页 |
| 3.1 临床资料分析 | 第75-76页 |
| 3.2 患者APACHEⅡ评分分析和血清PTX3、CRP和PCT浓度 | 第76页 |
| 3.3 APACHEⅡ评分和血清PTX3、CRP和PCT浓度对脓毒症诊断的ROC曲线分析 | 第76-77页 |
| 3.4 APACHEⅡ评分和血清PTX3、CRP和PCT浓度对脓毒症预后预测的ROC曲线分析 | 第77-81页 |
| 4. 分析与讨论 | 第81-82页 |
| 5. 小结 | 第82-83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9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91-92页 |
| 综述一 | 第92-10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 综述二 | 第102-1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116页 |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