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小说论文--古代小说论文--其他古代小说研究与评论论文

北美汉学家韩南文学活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9-12页
引言第12-26页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第12-15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12-13页
        (二) 本文的关切重心与思路第13-15页
    二、 学术史的回顾第15-23页
        (一) 对韩南《金瓶梅》素材来源的研究的研究第16-18页
        (二) 对韩南《〈风月梦〉及狭邪小说》的研究第18-19页
        (三) 对韩南近代小说研究的研究第19-21页
        (四) 韩南对冯梦龙及其《古今小说》研究的研究第21页
        (五) 对韩南近代小说研究的总体评价第21-22页
        (六) 尚待解决的问题第22-23页
    三、 本文的主旨与研究意义第23-24页
        (一) 研究目的第23页
        (二) 研究意义第23-24页
    四、 论文的思路与方法第24-26页
        (一) 研究思路第24页
        (二) 研究方法第24-26页
第一章 20 世纪国际汉学研究史中的韩南第26-46页
    一、 汉学及其兴起第26-29页
        (一) 何谓“汉学”?第26页
        (二) 汉学的诞生与演进第26-29页
    二、 20 世纪汉学研究总体布局与韩南的学术背景第29-33页
        (一) 美国汉学第29-30页
        (二) 欧洲汉学第30-32页
        (三) 日本汉学第32-33页
    三、 汉学研究的走向与韩南的研究方法论第33-35页
        (一) 历史第33-34页
        (二) 语言第34-35页
        (三) 文学第35页
    四、 韩南与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第35-42页
        (一) 哈佛燕京学社简介第36-40页
        (二) 哈佛燕京学社的中国文学研究第40-42页
    五、 从惠灵顿到哈佛:韩南的生平、思想与学术生涯第42-46页
        (一) 新西兰时期(1927-1949):早年求学第43页
        (二) 伦敦时期(1950-1962):学术转变第43页
        (三) 北京时期(1957):读书治学第43-44页
        (四) 斯坦福时期(1963-1968):教书生涯第44页
        (五) 哈佛时期(1968 至今):声名鹊起第44-46页
第二章 发现与重构:韩南的“中国小说史”叙述第46-72页
    一、 晚明“风格”的发现:中国白话小说研究第46-57页
        (一) 中国白话小说的语言和风格第48-52页
        (二) 中国白话小说的型式第52-53页
        (三) 中国早期白话小说第53-55页
        (四) 中国中期白话小说第55-57页
    二、 “传教士小说”、汉译小说与晚清小说叙事模式的变化第57-67页
        (一) 传教士小说第57-61页
        (二) 汉译小说第61-64页
        (三) 晚清小说的叙事模式第64-67页
    三、 “风月”与“狭邪”:韩南中国小说史叙述的关切中心第67-72页
        (一) 第一部城市小说第68-69页
        (二) 结构与其他特征第69-70页
        (三) 妓院的现实第70页
        (四) 主题的矛盾第70-72页
第三章 异域文化视野下的《金瓶梅》第72-92页
    一、 韩南的《金瓶梅》情结与渊源第73-75页
    二、 “中国小说的里程碑”:韩南的《金瓶梅》研究观点第75-76页
    三、 “版本”与“素材”:韩南的《金瓶梅》研究方法第76-89页
        (一) 对《金瓶梅》的版本及源流考察第77-81页
        (二) 对《金瓶梅》素材来源的考察第81-89页
    四、 从中国之旅看韩南的《金瓶梅》研究第89-92页
第四章 “创造李渔”:韩南的李渔研究第92-111页
    一、 韩南与近百年来的李渔研究第92-93页
    二、 发现李渔的“喜剧”之“真”第93-95页
    三、 何谓“创造”?——韩南对李渔小说“创造性”的解读第95-98页
        (一) 创造自我第95-97页
        (二) 创造需要第97-98页
    四、 “职业”与“风格”:多元化的文学史研究视角第98-102页
    五、 “享乐第一”与“休闲专家”:韩南对李渔的定位第102-107页
        (1) 日常生活第104页
        (2) 鲜花第104-105页
        (3) 女人第105-107页
    六、 李渔与“情色”:重新评价《肉蒲团》第107-111页
第五章 韩南的文学观念与研究方法第111-122页
    一、 时代、作家与作法:韩南的“小说溯源法”之一第111-113页
        (一) 时代第111-112页
        (二) 作家第112-113页
        (三) 作法第113页
    二、 题材、语言与风格:韩南的“小说溯源法”之二第113-118页
        (一) 题材第113-116页
        (二) 语言第116-117页
        (三) 风格第117-118页
    三、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韩南的文学史研究方法论第118-120页
        (一) 善用考证第118-119页
        (二) 运用现代西方文学理论第119-120页
    四、 文学、社会与历史:整体性的文学观念第120-122页
        (一) 小说中的社会与社会中的小说第120页
        (二) 历史中的小说与小说史第120-122页
第六章 韩南汉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第122-132页
    一、 “中国”如何进入西方:从韩南的研究看汉学第122-123页
    二、 两个视域:“西方”与“中国”的汉学认识第123-126页
        (一) 西方学者对中国的兴趣第123-124页
        (二) 韩南中国晚清小说的新观点第124-126页
    三、 北美汉学“学脉”:对李欧梵、王德威之影响第126-129页
        (一) 李欧梵的都市现代性书写第126-127页
        (二) 王德威的晚清小说研究第127-129页
    四、 方法论:韩南对小说研究的新贡献第129-132页
结语第132-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43页
    英文参考文献第134-137页
    中文参考文献第137-143页
后记第143-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杜預《春秋經傳集解》注釋研究
下一篇:氧化硅基—石墨烯纳米复合储锂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