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1 矿业城市的衰退与转型 | 第9-10页 |
1.1.2 采矿区的转型策略 | 第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与实践意义 | 第10页 |
1.2.2 经济与生态意义 | 第10-11页 |
1.2.3 历史与社会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6页 |
1.3.1 国外矿区废弃地改造发展史 | 第12-13页 |
1.3.2 国外生态修复研究 | 第13页 |
1.3.3 美国的矿山生态修复 | 第13页 |
1.3.4 澳大利亚的矿山生态修复 | 第13-14页 |
1.3.5 德国的矿山生态修复 | 第14页 |
1.3.6 国内矿区废弃地改造发展史 | 第14-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矿区废弃地的特征及相关概念 | 第18-28页 |
2.1 矿业废弃地的特征及成因 | 第18-19页 |
2.1.1 棕地概念内涵 | 第18页 |
2.1.2 废弃地概念内涵 | 第18页 |
2.1.3 矿业废弃地成因 | 第18-19页 |
2.1.4 矿山废弃地的开采方式特征 | 第19页 |
2.1.5 矿业废弃地的地理特征 | 第19页 |
2.2 开采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 第19-21页 |
2.2.1 地表景观的破坏 | 第19-20页 |
2.2.2 土壤的破坏 | 第20页 |
2.2.3 对水资源的破坏 | 第20页 |
2.2.4 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 第20-21页 |
2.2.5 地面塌陷 | 第21页 |
2.2.6 泥石流灾害 | 第21页 |
2.2.7 大气污染 | 第21页 |
2.3 相关概念 | 第21-25页 |
2.3.1 生态学的内涵及发展 | 第22页 |
2.3.2 生态修复 | 第22-23页 |
2.3.3 矿山生态修复的定义 | 第23页 |
2.3.4 景观生态学 | 第23-24页 |
2.3.5 景观重塑 | 第24页 |
2.3.6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页 |
2.3.7 城市规划理论 | 第24页 |
2.3.8 旅游开发理论 | 第24-25页 |
2.4 矿业废弃地再利用 | 第25-27页 |
2.4.1 矿业企业发展模式 | 第25-27页 |
2.5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国内外优秀案例研究 | 第28-47页 |
3.1 国外优秀废弃地再利用案例 | 第28-36页 |
3.2 国内优秀废弃地再利用案例 | 第36-43页 |
3.3 废弃地改造的生态设计模式 | 第43-44页 |
3.3.1 生态保护模式 | 第43页 |
3.3.2 生态功能恢复模式 | 第43页 |
3.3.3 生态艺术再利用模式 | 第43页 |
3.3.4 生态改造模式 | 第43-44页 |
3.4 生态设计模式的总结与归纳 | 第44-45页 |
3.5 废弃地改造方法 | 第45-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天津蓟县发展策略研究—以蓟县采石场改造项目为依托 | 第47-55页 |
4.1 天津蓟县的发展历史 | 第47-48页 |
4.1.1 蓟县的自然资源 | 第47页 |
4.1.2 蓟县的经济发展 | 第47-48页 |
4.2 蓟县空间发展条件 | 第48-52页 |
4.2.1 蓟县所处区域发展形势 | 第48页 |
4.2.2 空间结构的调整 | 第48页 |
4.2.3 京津冀都市圈 | 第48-49页 |
4.2.4 区域的多中心发展 | 第49-50页 |
4.2.5 蓟县城市发展转型 | 第50页 |
4.2.6 蓟县的经济发展状况 | 第50-51页 |
4.2.7 蓟县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状况 | 第51页 |
4.2.8 蓟县的生态条件 | 第51-52页 |
4.3 蓟县的发展与定位 | 第52-53页 |
4.3.1 蓟县发展的现有条件 | 第52-53页 |
4.4“特色”小城与“传统”新城 | 第53-54页 |
4.4.1“传统”新城 | 第53页 |
4.4.2“特色”小城 | 第53-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蓟县采石场改造项目实践 | 第55-71页 |
5.1 研究项目的选题 | 第55-59页 |
5.1.1 蓟县采石场基地情况 | 第55-56页 |
5.1.2 矿业废弃地山体特征 | 第56-59页 |
5.2 旅游城市的城市功能简述 | 第59页 |
5.3 蓟县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策略提案 | 第59-61页 |
5.3.1 再利用建设策略 | 第60页 |
5.3.2 废弃地更新策略 | 第60-61页 |
5.4 分区策划 | 第61-70页 |
5.4.1 废弃地开发模式提案 | 第62-68页 |
5.4.2 游线规划 | 第68-69页 |
5.4.3 交通系统 | 第69页 |
5.4.4 质量系统 | 第69-70页 |
5.5 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1-7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1页 |
6.2 不足 | 第71-72页 |
6.3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