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9-19页 |
一、目前国内外学界基本研究现状的综述 | 第9-14页 |
(一)、国外学者关于毛泽东政治哲学的概览性描述 | 第10-11页 |
(二)、国内学者关于毛泽东政治哲学的多重建构 | 第11-14页 |
(三)、目前国内外学界关于毛泽东政治哲学研究现状的总体性评价 | 第14页 |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4-17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二)、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三、预期研究成果与创新、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第一章 革命——毛泽东政治哲学的实践道路选择 | 第19-26页 |
第一节 毛泽东革命思想的缘起 | 第19-21页 |
(一)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熏陶 | 第19-20页 |
(二) 对近代中国国情的分析 | 第20页 |
(三)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毛泽东革命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1-26页 |
(一) 对革命的对象和任务的诠释 | 第21-22页 |
(二) 对革命的动力以及革命领导力量的揭示 | 第22-23页 |
(三) 对革命道路的选择 | 第23-24页 |
(四) 对革命性质和前途的阐述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群众——毛泽东政治哲学的实践主体 | 第26-35页 |
第一节 毛泽东群众观的历史渊源 | 第26-28页 |
(一)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批判继承 | 第26-27页 |
(二) 毛泽东的群众观——唯物史观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毛泽东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 第28-30页 |
(一) 群众观点——主体选择和党的宗旨 | 第28-30页 |
(二) 群众路线——党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 第30页 |
第三节 毛泽东的群众观点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 第30-35页 |
(一) 理论层面的意义 | 第30-32页 |
(二) 现实层面的意义 | 第32-35页 |
第三章 阶级——毛泽东政治哲学的分析方法 | 第35-45页 |
第一节 经典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 | 第35-37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阶级概念的表达和阐释 | 第35-36页 |
(二) 列宁的阶级概念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毛泽东的阶级概念 | 第37-42页 |
(一) 阶级分析 | 第37-38页 |
(二) 阶级意识 | 第38-40页 |
(三) 阶级斗争 | 第40-42页 |
第三节 毛泽东阶级概念的具体价值 | 第42-45页 |
(一) 毛泽东阶级概念对党的社会工作的价值 | 第42-43页 |
(二) 毛泽东阶级概念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价值 | 第43-45页 |
第四章 主义——毛泽东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 | 第45-61页 |
第一节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 | 第45-54页 |
(一)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产生 | 第45-46页 |
(二)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性质 | 第46-47页 |
(三) 毛泽东对“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回应 | 第47-49页 |
(四)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和发展 | 第49-52页 |
(五)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内容 | 第52页 |
(六)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 第52-53页 |
(七) 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 第53-54页 |
第二节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 | 第54-61页 |
(一) 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理论渊源 | 第55-57页 |
(二) 社会主义的本质 | 第57-58页 |
(三) 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 | 第58-59页 |
(四) 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历史局限性 | 第59-61页 |
第五章 文化——毛泽东政治哲学的思想基础 | 第61-69页 |
第一节 毛泽东文化思想的重要来源 | 第61-64页 |
(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影响 | 第61-62页 |
(二) 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吸收 | 第62-63页 |
(三) 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毛泽东文化的思想 | 第63-64页 |
第二节 毛泽东在文化思想建设中的主要贡献 | 第64-69页 |
(一) 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化思想 | 第64-66页 |
(二)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思想 | 第66-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