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和特色 | 第11页 |
1.3 已有研究及论证思路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2章 “小妞电影”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概况 | 第14-31页 |
2.1 关键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2.1.1 都市爱情电影 | 第14-15页 |
2.1.2 “小妞电影”的概念 | 第15-16页 |
2.2 中国式“小妞电影”的诞生 | 第16-20页 |
2.2.1 好莱坞“小妞”的兴起 | 第17-19页 |
2.2.2 我国热映的“小妞电影”梳理 | 第19-20页 |
2.3 “小妞电影”的典型特征 | 第20-25页 |
2.3.1 年轻女性的多样化——“几个女人一台戏” | 第20-21页 |
2.3.2 职业女性的励志化——“女强男弱一反常规” | 第21-22页 |
2.3.3 都会城市时尚化 | 第22-23页 |
2.3.4 爱情结局团圆化 | 第23-25页 |
2.4 商业效应趋势的介入 | 第25-31页 |
2.4.1 “小妞电影”中时尚元素华丽包装 | 第25-28页 |
2.4.2 “小妞电影”中景观化空间消费的理念 | 第28-31页 |
第3章 “小妞电影”的叙事策略 | 第31-45页 |
3.1 “小妞电影”中新女性主义下形象的塑造 | 第31-35页 |
3.1.1 “职场杜拉拉”——女性价值的实现 | 第31-33页 |
3.1.2 “傻妞苏菲”——女性特质的赞美 | 第33-34页 |
3.1.3 “清新黄小仙”——两性和谐的追求 | 第34-35页 |
3.2 表达方式——视听语言的丰富 | 第35-39页 |
3.2.1 镜头语言的呈现多样性 | 第35-36页 |
3.2.2 音乐音响扮演重要角色 | 第36-37页 |
3.2.3 方言元素的幽默表达 | 第37-38页 |
3.2.4 后期特效的技术融入 | 第38-39页 |
3.2.5 网络流行元素融合 | 第39页 |
3.3 叙事情境——多种喜剧情境的打造 | 第39-41页 |
3.3.1 误会情境 | 第40页 |
3.3.2 阴错阳差的巧合情境 | 第40页 |
3.3.3 谎言后的真相大白情境 | 第40-41页 |
3.3.4 反差情境 | 第41页 |
3.4 都市空间的意向性表达 | 第41-45页 |
3.4.1 公共休闲环境----生活化场景表达 | 第42-43页 |
3.4.2 高级办公环境----职场场景意向表达 | 第43-45页 |
第4章 国产“小妞电影”未来发展之策 | 第45-53页 |
4.1 女性爱情故事为核心 | 第45-46页 |
4.2 女性消费意识形态的建构 | 第46-48页 |
4.3 类型叙事策略为突破 | 第48-49页 |
4.4 打造品牌化导演和明星 | 第49-53页 |
4.4.1 高质量品牌女性导演 | 第50-51页 |
4.4.2 “明星小妞”品牌效应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