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2 主余震地震动作用的结构地震反应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3 结构易损性分析综述 | 第13-16页 |
1.3.1 易损性分析的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2 易损性分析的国外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4 课题来源 | 第16-17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 | 第18-43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框架结构的建模与地震动的挑选 | 第18-20页 |
2.2.1 结构的 PKPM 建模 | 第18-19页 |
2.2.2 结构的有限元建模 | 第19页 |
2.2.3 地震动的挑选 | 第19-20页 |
2.3 损伤指数的计算模型 | 第20-27页 |
2.3.1 构件损伤指数计算模型介绍 | 第20-22页 |
2.3.2 结构整体损伤指数的加权方法 | 第22页 |
2.3.3 损伤指数模型的参数计算 | 第22-27页 |
2.3.4 主余震作用下结构损伤指数计算方法 | 第27页 |
2.4 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 | 第27-41页 |
2.4.1 地震作用下反应指标的统计规律 | 第27-30页 |
2.4.2 主余震序列对结构反应的影响分析 | 第30-34页 |
2.4.3 主余震序列对结构楼层反应的影响分析 | 第34-36页 |
2.4.4 余震对结构残余变形的影响分析 | 第36-41页 |
2.5 小结 | 第41-43页 |
第3章 易损性分析量化指标选取 | 第43-57页 |
3.1 引言 | 第43页 |
3.2 地震动参数的挑选 | 第43-48页 |
3.2.1 由地震动记录计算所得的参数 | 第44-46页 |
3.2.2 与结构反应相关的参数 | 第46页 |
3.2.3 本章分析所用的地震动参数 | 第46-48页 |
3.3 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 | 第48-50页 |
3.3.1 相关系数计算模型 | 第48-49页 |
3.3.2 相关系数的加权方法 | 第49-50页 |
3.4 地震动参数与损伤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50-55页 |
3.4.1 结构破坏状态的划分 | 第50-51页 |
3.4.2 主余震地震动参数与损伤指数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51-55页 |
3.5 小结 | 第55-57页 |
第4章 框架结构的易损性分析 | 第57-75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框架结构的增量动力分析 | 第57-64页 |
4.2.1 增量动力分析理论 | 第57-58页 |
4.2.2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步骤 | 第58页 |
4.2.3 框架结构的增量动力分析 | 第58-64页 |
4.3 框架结构的易损性分析 | 第64-73页 |
4.3.1 易损性分析理论 | 第64-65页 |
4.3.2 损伤指数分布的验证 | 第65-68页 |
4.3.3 框架结构的损伤指数的概率密度曲线 | 第68-70页 |
4.3.4 框架结构的易损性曲线 | 第70-73页 |
4.4 小结 | 第73-75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4页 |
附录 | 第84-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