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1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 ·河道工程 | 第11-12页 |
| ·河道管理 | 第12页 |
| ·信息化管理 | 第12-13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5-28页 |
| ·河道管理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5-21页 |
| ·GIS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21-26页 |
| ·ArcGIS 的主要功能及其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 第26-28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 ·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 第二章 汾河河道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 第31-43页 |
| ·汾河河道概述 | 第31-35页 |
| ·汾河河道概述 | 第31-33页 |
| ·汾河河道治理 | 第33-34页 |
| ·汾河河道管理 | 第34-35页 |
| ·数据库设计的原则 | 第35页 |
| ·需求分析 | 第35-36页 |
| ·数据来源 | 第35-36页 |
| ·数据去向 | 第36页 |
| ·数据库结构 | 第36-37页 |
| ·汾河河道空间数据库 | 第36-37页 |
| ·汾河河道属性数据库 | 第37页 |
| ·数据库的组织和关联 | 第37-43页 |
| 第三章 汾河河道工程数据库的建立 | 第43-67页 |
| ·数据库建立的原则和思路 | 第43-45页 |
| ·数据库建立的原则 | 第43页 |
| ·数据库建立的思路 | 第43-45页 |
| ·空间数据库 | 第45-46页 |
| ·空间数据库的构成 | 第45页 |
| ·工程空间位置的确定 | 第45-46页 |
| ·数据库的概念设计 | 第46-48页 |
| ·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 第48-58页 |
| ·河道信息数据库逻辑设计 | 第48页 |
| ·桥梁工程信息数据库逻辑设计 | 第48-50页 |
| ·拦河建筑物数据库 | 第50页 |
| ·水文站信息数据库 | 第50-51页 |
| ·涉河建筑物数据库 | 第51-52页 |
| ·取水泵站数据库 | 第52-53页 |
| ·取排水口数据库 | 第53-54页 |
| ·一级支流信息数据库 | 第54页 |
| ·采砂点信息数据库 | 第54-55页 |
| ·堤防信息数据库 | 第55-56页 |
| ·防护林信息数据库 | 第56页 |
| ·堤防交通路信息数据库 | 第56-57页 |
| ·垃圾倾倒位置数据库 | 第57-58页 |
| ·水库管理数据库 | 第58页 |
| ·影像数据库 | 第58页 |
| ·物理设计 | 第58-67页 |
| 第四章 河道工程管理平台 | 第67-75页 |
| ·系统总体设计 | 第67-69页 |
| ·用户需求分析 | 第67-68页 |
| ·系统的设计原则 | 第68页 |
| ·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 | 第68-69页 |
| ·系统开发环境 | 第69-71页 |
| ·硬件环境 | 第69页 |
| ·软件环境 | 第69页 |
| ·软件开发工具 | 第69-70页 |
| ·软件的二次开发方式 | 第70-71页 |
| ·管理平台的系统框架 | 第71-75页 |
| ·系统双向查询模块 | 第71-72页 |
| ·系统地图操作模块 | 第72页 |
| ·系统信息查询模块 | 第72-73页 |
| ·系统信息管理模块 | 第73页 |
| ·系统图形交互模块 | 第73页 |
| ·系统用户管理模块 | 第73-75页 |
| 第五章 系统主界面介绍 | 第75-91页 |
| ·管理系统启动界面 | 第75-77页 |
| ·管理系统的功能介绍和使用方法 | 第77-91页 |
| ·双向查询功能 | 第77-79页 |
| ·地图操作功能 | 第79页 |
| ·信息查询功能 | 第79-83页 |
| ·信息管理功能 | 第83-86页 |
| ·图形与交互显示功能 | 第86-88页 |
| ·用户管理功能 | 第88-89页 |
| ·系统帮助功能 | 第89-9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1-95页 |
| ·研究结论 | 第91-92页 |
| ·建议 | 第92-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 附录 | 第99-105页 |
| 致谢 | 第105-106页 |
| 硕士期间所获得的成果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