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政治制度论文--公民权利与义务论文

网络公共事件中的网民话语参政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绪论第11-2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第12-20页
        1.2.1 网络政治参与第13-18页
        1.2.2 网民话语研究第18-20页
    1.3 话语参政的概念界定第20-21页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第21-22页
        1.4.1 技术路线第21-22页
        1.4.2 研究内容第22页
    1.5 研究方法第22-24页
        1.5.1 文献分析法第22页
        1.5.2 质性研究法第22-24页
    1.6 创新点第24-25页
2 网民话语参政的兴起背景分析第25-33页
    2.1 话语参政兴起的政治背景:政治系统的开放与局限第25-27页
        2.1.1 民主政治的发展给话语参政带来了机会第25-26页
        2.1.2 政治系统的局限给话语参政提供了动力第26-27页
    2.2 话语参政兴起的社会背景:社会转型的矛盾与契机第27-29页
        2.2.1 社会双重转型带来矛盾积累第27-29页
        2.2.2 公民社会萌芽引发参政热情第29页
    2.3 话语参政兴起的技术背景:网络空间的真实与虚拟第29-33页
        2.3.1 海量信息成为网民话语参政的“知识库”第29-30页
        2.3.2 虚拟身份成为网民话语参政的“保护伞”第30-33页
3 公共事件中网民话语参政的现状及特点第33-46页
    3.1 网络公共话语空间成为话网民话语参政的主要环境第33-34页
    3.2 典型网络公共事件是网民话语参政的重要载体第34-36页
    3.3 社会民生领域成为网民话语参政的主要关注领域第36-38页
    3.4 网民话语参政对于网络公共事件中的政府行为及决策产生显著影响第38-42页
    3.5 网民话语参政过程中情绪化、群体极化表现明显第42-46页
4 网民话语参政的运行逻辑分析第46-66页
    4.1 网民话语参政的主体分析第46-50页
        4.1.1 利益诉求的提出者——事件亲历者(当事人及在场者)第47-48页
        4.1.2 议程推动者——普通网民第48-49页
        4.1.3 议题完善与整合者——意见领袖第49-50页
    4.2 网民话语参政的主要参与途径第50-52页
        4.2.1 即时通信第50-51页
        4.2.2 网络论坛第51页
        4.2.3 博客(包括微博)第51-52页
    4.3 网民话语参政的参与模式第52-59页
        4.3.1 在场信息发布模式第53-54页
        4.3.2 压力式围观模式第54-56页
        4.3.3 理性反驳模式第56-57页
        4.3.4 娱乐式解构模式第57-59页
    4.4 网络公共事件中网民话语参政的运行机制第59-66页
        4.4.1 共享情境的构建第61页
        4.4.2 问题界定第61-62页
        4.4.3 集体认同感的建构与议题的形成第62-63页
        4.4.4 政策议程及政府决策第63-64页
        4.4.5 议题延伸及扩散第64-66页
5 网络公共事件中网民话语参政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第66-72页
    5.1 网络公共事件中网民话语参政存在的问题第66-68页
        5.1.1 “在场”信息发布缺少规范约束,导致网络谣言盛行第66-67页
        5.1.2 压力式围观存在“沉默的螺旋”效应,易造成群体极化第67页
        5.1.3 理性反驳引起网民盲目跟随,影响政府公信力第67-68页
        5.1.4 娱乐式解构缺少明确诉求,增加政府回应难度第68页
    5.2 政府应对网民话语参政的建议措施第68-72页
        5.2.1 利用权威渠道发布信息,掌握信息主导权第68-69页
        5.2.2 提升公众政治参与能力,引导公众理性表达第69-70页
        5.2.3 及时回应网民质疑,勇于承担责任第70页
        5.2.4 提升政府处理网络公共事件的能力,规范政府话语第70-72页
6 结论及展望第72-74页
致谢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附录第80页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80页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养老模式选择问题研究--以吉林省为例
下一篇:2005年以来中国大陆学者对英国政治制度史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