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柴油机论文--构造论文

增压柴油机进气系统匹配与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第12-18页
        1.2.1 增压匹配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2 进、排气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3 配气相位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第二章 柴油机增压匹配与研究第19-29页
    2.1 涡轮增压器的选型与参数计算第19-23页
    2.2 仿真模型建立与验证第23-25页
    2.3 HP50与柴油机匹配的性能计算第25-27页
    2.4 小结第27-29页
第三章 配气相位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与优化第29-47页
    3.1 进气提前角(IVO)对柴油机影响第29-32页
    3.2 进气迟闭角(IVC)对柴油机影响第32-35页
    3.3 排气提前角(EVO)对柴油机影响第35-38页
    3.4 排气迟闭角(EVC)对柴油机影响第38-41页
    3.5 配气相位的优化第41-43页
    3.6 原机配气相位与优化配气相位性能对比第43-45页
    3.7 小结第45-47页
第四章 进排气歧管结构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分析第47-65页
    4.1 排气管结构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及优化第47-55页
        4.1.1 排气歧管管径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第47-50页
        4.1.2 排气歧管管长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第50-53页
        4.1.3 排气歧管优化第53-55页
    4.2 进气管结构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第55-62页
        4.2.1 进气歧管管径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第55-58页
        4.2.2 进气歧管管长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第58-60页
        4.2.3 进气歧管优化第60-62页
    4.3 原机进排气歧管结构与优化进排气歧管结构性能对比第62-63页
    4.4 小结第63-65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65-67页
    5.1 总结第65-66页
    5.2 进一步工作展望第66-67页
致谢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及论文发表第73页
    附录1 参与项目第73页
    附录2 发表论文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配电变压器负序电流动态抑制方法及实验研究
下一篇:热解炭化过程成型生物质与外热烟气传热的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