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注释表 | 第11-12页 |
缩略词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2 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1 能量回收主要应用 | 第15-17页 |
1.2.2 典型能量回收接口电路 | 第17-19页 |
1.2.3 接口电路的发展 | 第19-20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压电能量收集的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2.1 压电材料及压电效应 | 第21-23页 |
2.1.1 压电效应 | 第21页 |
2.1.2 压电材料 | 第21-22页 |
2.1.3 压电效应产生的原理 | 第22-23页 |
2.2 压电材料的特性参数 | 第23-25页 |
2.2.1 弹性常数 | 第23页 |
2.2.2 机电耦合系数 | 第23页 |
2.2.3 压电应变常数 | 第23-24页 |
2.2.4 介电常数及介电损耗 | 第24页 |
2.2.5 机械品质因数 | 第24-25页 |
2.3 压电方程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压电振动能量回收接口电路技术 | 第27-40页 |
3.1 压电振动能量回收装置的机电耦合模型 | 第27-29页 |
3.2 几种典型的能量回收接口电路 | 第29-34页 |
3.2.1 经典能量回收接口电路 | 第29-31页 |
3.2.2 单次同步开关电感技术接口电路 | 第31-32页 |
3.2.3 二次同步开关电感技术接口电路 | 第32-34页 |
3.3 优化型二次同步开关电感技术接口电路 | 第34-39页 |
3.3.1 优化型二次同步开关电感技术接口电路的原理 | 第34-36页 |
3.3.2 优化型二次同步开关电感技术接口电路理论分析 | 第36-38页 |
3.3.3 几种能量回收技术的回收功率比较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接口电路的仿真及电路模块化实现 | 第40-50页 |
4.1 压电振动能量收集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 第40-42页 |
4.1.1 LTspice 电路仿真软件简介 | 第40页 |
4.1.2 压电发电元件等效模型的建立 | 第40-41页 |
4.1.3 开关模型的建立 | 第41页 |
4.1.4 仿真电路中各参数的设置 | 第41-42页 |
4.2 几种典型电路的仿真结果 | 第42-47页 |
4.2.1 经典电路仿真 | 第42-43页 |
4.2.2 串联型 SSHI 电路仿真 | 第43-45页 |
4.2.3 优化型 DSSH 电路仿真 | 第45-47页 |
4.3 自供电式优化型 DSSH 电路模块化设计 | 第47-49页 |
4.3.1 非线性能量提取及能量存储电路模块 | 第47-48页 |
4.3.2 极值检测电路模块 | 第48-49页 |
4.3.3 自供电电路模块 | 第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能量收集接口电路实验结果分析 | 第50-62页 |
5.1 优化型 DSSH 接口电路的硬件实现 | 第50-52页 |
5.1.1 Altium Designer 软件简介 | 第50页 |
5.1.2 自供电式优化型 DSSH 电路的原理图及 PCB 设计 | 第50-51页 |
5.1.3 芯片选择 | 第51-52页 |
5.2 实验系统平台搭建 | 第52-55页 |
5.2.1 能量回收实验系统的组成 | 第52-53页 |
5.2.2 信号采集系统设计 | 第53-54页 |
5.2.3 实验参数测量 | 第54-55页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5-60页 |
5.3.1 经典能量收集电路实验结果 | 第55-56页 |
5.3.2 自供电式串联型 SSHI 电路实验结果 | 第56-57页 |
5.3.3 自供电式优化型 DSSH 电路实验结果 | 第57-59页 |
5.3.4 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2-63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2页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