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1页 |
附表索引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7-20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20-21页 |
1.3 本文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21-24页 |
1.3.1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21-2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2页 |
1.3.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1.3.4 本文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2章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机理分析 | 第24-33页 |
2.1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经典理论 | 第24-28页 |
2.1.1 耗散结构理论 | 第24-25页 |
2.1.2 协同学理论 | 第25-27页 |
2.1.3 新兴凯恩斯动态经济学理论 | 第27-28页 |
2.2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 | 第28-32页 |
2.2.1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 | 第28页 |
2.2.2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表现特征 | 第28-29页 |
2.2.3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机制 | 第29-30页 |
2.2.4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判断标准 | 第30-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度的动态评价与比较 | 第33-51页 |
3.1 DEA方法基本理论模型 | 第33-36页 |
3.1.1 DEA模型的基本原理 | 第33-35页 |
3.1.2 DEA模型的有效性 | 第35-36页 |
3.2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度的动态评价 | 第36-40页 |
3.2.1 协同发展度的概念 | 第36页 |
3.2.2 子系统间协同发展度的计算 | 第36-37页 |
3.2.3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度的评价结构 | 第37-38页 |
3.2.4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38-40页 |
3.3 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度的动态比较 | 第40-49页 |
3.3.1 1993-2002年比较 | 第40-43页 |
3.3.2 2003-2012年比较 | 第43-46页 |
3.3.3 两阶段的比较分析 | 第46-49页 |
3.3.4 实证结果小结 | 第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 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度的空间分异测度 | 第51-65页 |
4.1 基于GEODA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度空间分异测度 | 第51-55页 |
4.1.1 1993-2002年测度 | 第51-53页 |
4.1.2 2003-2012年测度 | 第53-55页 |
4.2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度空间自相关测度 | 第55-62页 |
4.2.1 1993-2002年测度 | 第56-59页 |
4.2.2 2003-2012年测度 | 第59-62页 |
4.3 实证结果小结 | 第62-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5章 提升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度的对策建议 | 第65-72页 |
5.1 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的问题 | 第65-67页 |
5.1.1 区域协同发展差距总体呈扩大之势 | 第65页 |
5.1.2 中部地区协同发展度相对下滑 | 第65-66页 |
5.1.3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针对性政策亟需完善 | 第66-67页 |
5.2 提升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度的对策建议 | 第67-72页 |
5.2.1 构建跨区域组织协调机制 | 第67-68页 |
5.2.2 深化区域分工,实行差异化地区政策 | 第68-70页 |
5.2.3 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杜绝地方保护主义 | 第70页 |
5.2.4 推进东中西部产业转移并促进区域产业升级 | 第70-72页 |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所参与的课题目录 | 第80-81页 |
附录B 我国29省市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评价中所用的数据 | 第81-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