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进灰度分割算法的路面裂缝识别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路面裂缝种类及分析 | 第13-17页 |
1.3.1 路面裂缝种类及出现原因 | 第13-16页 |
1.3.2 路面裂缝特点分析 | 第16页 |
1.3.3 路面破损检测设备 | 第16-17页 |
1.3.4 路面裂缝检测一般步骤 | 第17页 |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主要研究工作 | 第17-19页 |
1.5 本文结构安排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路面图像的预处理 | 第20-37页 |
2.1 路面裂缝图像的特点 | 第20-22页 |
2.2 多种图像格式的识别 | 第22-23页 |
2.2.1 BMP 图片格式 | 第23页 |
2.2.2 JPG 图片格式 | 第23页 |
2.2.3 GIF 图片格式 | 第23页 |
2.3 读取图像 | 第23-24页 |
2.3.1 单个图像读取 | 第23-24页 |
2.3.2 批量图像读取 | 第24页 |
2.4 转换成灰度图 | 第24-25页 |
2.5 降低分辨率 | 第25-28页 |
2.5.1 降低图像的空间分辨率 | 第25-26页 |
2.5.2 降低图像幅值分辨率 | 第26-28页 |
2.6 滤波去噪 | 第28-36页 |
2.6.1 邻域平均法 | 第28-29页 |
2.6.2 中值滤波法 | 第29-30页 |
2.6.3 K 邻域法 | 第30-33页 |
2.6.4 灰值形态学开-闭运算 | 第33-36页 |
2.7 本章小节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基于改进灰度变换的图像增强 | 第37-48页 |
3.1 图像变换增强 | 第37-38页 |
3.2 直方图变换增强 | 第38-40页 |
3.3 灰度变换增强 | 第40-46页 |
3.3.1 线性灰度变换 | 第40-43页 |
3.3.2 分段线性变换 | 第43-44页 |
3.3.3 非线性灰度变换 | 第44-46页 |
3.4 本章小节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基于改进的灰度阈值分割算法 | 第48-57页 |
4.1 图像分割简介 | 第48-50页 |
4.2 图像分割分类 | 第50-56页 |
4.2.1 迭代法阈值分割 | 第50-51页 |
4.2.2 OSTU 阈值分割 | 第51-52页 |
4.2.3 水线法动态阈值分割 | 第52-54页 |
4.2.4 改进的灰度阈值分割 | 第54-56页 |
4.3 本章小节 | 第56-57页 |
第五章 二值形态学操作 | 第57-68页 |
5.1 二值膨胀 | 第57-60页 |
5.2 最大连通区域算法 | 第60-62页 |
5.3 二值腐蚀 | 第62-64页 |
5.4 对含阴影的图片处理效果 | 第64-67页 |
5.5 本章小节 | 第67-68页 |
第六章 裂缝类型判断与特征值计算 | 第68-75页 |
6.1 裂缝类型判断 | 第68-72页 |
6.1.1 网状裂缝与线性裂缝的判别 | 第69-70页 |
6.1.2 横向裂缝与纵向裂缝的判别 | 第70-72页 |
6.2 裂缝参数计算 | 第72-73页 |
6.3 实验结果 | 第73-7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7.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75-76页 |
7.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