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水土流失地形因素的定量评价与分析--以黄水河流域为例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地形因子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 第12-16页 |
·地形因子的提取方法研究 | 第16-18页 |
2 数字高程模型与地形因子提取原理 | 第18-25页 |
·数字高程模型 | 第18-22页 |
·数字高程模型的定义 | 第18页 |
·数字高程模型的数据组织 | 第18-19页 |
·数字高程模型的数据获取 | 第19-21页 |
·数字高程模型的质量控制 | 第21-22页 |
·基于DEM 的地形因子提取原理 | 第22-25页 |
·坡度 | 第22-23页 |
·坡向 | 第23-24页 |
·坡长 | 第24-25页 |
3 研究区概况 | 第25-29页 |
·地理位置 | 第25-26页 |
·气候 | 第26页 |
·土壤 | 第26页 |
·地形 | 第26页 |
·水文 | 第26-27页 |
·植被 | 第27-28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8-29页 |
4 研究基础与技术路线 | 第29-32页 |
·基础资料收集 | 第29页 |
·地形图 | 第29页 |
·遥感影像 | 第29页 |
·土地利用图 | 第29页 |
·降雨资料 | 第29页 |
·土壤类型 | 第29页 |
·其他资料 | 第29页 |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基于地形图的等高线数字化的DEM 的建立 | 第30页 |
·基于DEM 数据的黄水河流域数字地形分析 | 第30页 |
·黄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研究 | 第30页 |
·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5 黄水河流域 DEM 构建和地形因子提取分析 | 第32-40页 |
·黄水河流域DEM 的构建 | 第32-35页 |
·数据采集 | 第32页 |
·DEM 建立 | 第32-35页 |
·DEM 最佳分辨率 | 第33-34页 |
·DEM 质量评价 | 第34-35页 |
·黄水河流域基本地形提取 | 第35-38页 |
·坡度与坡向的提取 | 第35-36页 |
·坡长的提取 | 第36-38页 |
·生成研究区正地形 | 第36页 |
·山脊线的提取 | 第36-37页 |
·剔除错误的山脊线 | 第37页 |
·坡长生成 | 第37-38页 |
·地形因子的定量分析-以坡度为例 | 第38-40页 |
6 基于知识的土地覆被遥感信息提取 | 第40-46页 |
·遥感影像的预处理 | 第40-41页 |
·几何校正 | 第40-41页 |
·空间增强与彩色合成 | 第41页 |
·计算机分类 | 第41-46页 |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 第41-42页 |
·建立训练样区 | 第42页 |
·分类知识库的建立 | 第42-43页 |
·分类结果的优化处理 | 第43-44页 |
·分类精度评价 | 第44-46页 |
7 基于DEM 的黄水河流域水土流失定量分析 | 第46-57页 |
·基于DEM 的黄水河流域水土流失定量分析 | 第46-51页 |
·降水因子R 的计算 | 第46-47页 |
·土壤可蚀性因子K 的计算 | 第47-48页 |
·地形因子LS 的计算 | 第48页 |
·覆盖与管理因子C 的计算 | 第48-49页 |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 的计算 | 第49-50页 |
·黄水河流域土壤侵蚀强度计算 | 第50-51页 |
·黄水河流域土壤侵蚀现状分析 | 第51-57页 |
·黄水河流域土壤侵蚀现状 | 第51-52页 |
·土壤侵蚀与地形因子的关系 | 第52-55页 |
·海拔高程与土壤侵蚀 | 第52-53页 |
·坡度与侵蚀量关系分析 | 第53-54页 |
·坡向与侵蚀量关系分析 | 第54-55页 |
·黄水河流域土壤侵蚀环境特征 | 第55-57页 |
8 结论与讨论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7页 |
·讨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