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化学农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生物农药应用的优势 | 第13-14页 |
1.3 玉米螟发生与防治现状 | 第14-15页 |
1.4 白僵菌防治与应用现状 | 第15-16页 |
1.5 白僵菌育种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6 昆虫酚氧化酶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7 白僵菌生态学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8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2章 球孢白僵菌菌株交配型分子鉴定及生物学研究 | 第20-29页 |
2.1 球孢白僵菌菌株交配型分子鉴定 | 第20-25页 |
2.1.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2.1.2 结果与分析 | 第23页 |
2.1.3 小结 | 第23-25页 |
2.2 不同交配型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生物学研究 | 第25-29页 |
2.2.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2.2.2 结果与分析 | 第27-28页 |
2.2.3 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不同交配型球孢白僵菌对亚洲玉米螟毒力测定 | 第29-40页 |
3.1 不同处理方法毒力测定 | 第29-33页 |
3.1.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3.1.2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0页 |
3.1.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3.1.4 小结 | 第33页 |
3.2 不同龄期亚洲玉米螟毒力测定 | 第33-38页 |
3.2.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3.2.2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4页 |
3.2.3 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3.2.4 小结 | 第37-38页 |
3.3 不同交配型球孢白僵菌毒力测定 | 第38-40页 |
3.3.1 材料与方法 | 第38页 |
3.3.2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8页 |
3.3.3 结果与分析 | 第38-39页 |
3.3.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不同交配型球孢白僵菌致病机理研究 | 第40-48页 |
4.1 球孢白僵菌侵染亚洲玉米螟幼虫的组织病变过程与侵染途径 | 第40-43页 |
4.1.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4.1.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3页 |
4.1.3 小结 | 第43页 |
4.2 亚洲玉米螟对不同交配型球孢白僵菌侵染的寄主防御 | 第43-48页 |
4.2.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4.2.2 测定方法 | 第44-45页 |
4.2.3 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4.2.4 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不同交配型球孢白僵菌田间定殖生态学研究 | 第48-5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5.1.1 供试材料 | 第48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48-50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2页 |
5.2.1 田间采集亚洲玉米螟僵虫电泳检测 | 第50-51页 |
5.2.2 田间采集玉米植株根茎叶电泳检测 | 第51页 |
5.2.3 球孢白僵菌宿存情况 | 第51-52页 |
5.3 小结 | 第52-53页 |
第6章 讨论与展望 | 第53-57页 |
6.1 讨论 | 第53-55页 |
6.2 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附录 1 | 第63-64页 |
附录 2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