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中药实验药理论文

建立葡萄糖二酸及其1,4内酯检测新方法及其抗炎作用的代谢组学初步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主要中英文缩略表第11-12页
第1章 前言第12-17页
    1. 葡萄糖二酸及其衍生物的概述第12-13页
        1.1 葡萄糖二酸及其衍生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第12-13页
        1.2 葡萄糖二酸及其衍生物存在位置第13页
    2. 葡萄糖二酸及其衍生物的定量方法第13-14页
        2.1 酶法检测葡萄糖二酸含量第13页
        2.2 HPLC 法检测葡萄糖二酸含量第13-14页
        2.3 其他检测方法第14页
    3. 葡萄糖二酸及其衍生物的药理作用及其应用第14-16页
        3.1 抗癌方面第14-15页
        3.2 抗高血脂方面第15页
        3.3 抗炎和心血管方面第15-16页
    4. 代谢组学的概述第16-17页
第2章 六味地黄丸中葡萄糖二酸及其 1,4 内酯含量测定第17-38页
    第一节 HPLC-HILIC-UV 检测六味地黄丸中葡萄糖二酸及其 1,4 内酯含量第17-25页
        1. 实验材料第17-18页
            1.1 仪器与试剂第17-18页
        2. 实验部分第18-20页
            2.1 试剂溶液配制第18页
            2.2 试验方法第18-2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0-24页
            3.1 色谱条件的优化第20页
            3.2 分析方法的确证第20-23页
            3.3 六味地黄丸制剂中 GA 及 1,4-GL 含量第23-24页
        4. 结论第24-25页
    第二节 HPLC-HILIC-ELSD 检测六味地黄丸中葡萄糖二酸含量第25-32页
        1. 实验材料第25-26页
            1.1 仪器与试剂第25-26页
        2. 实验部分第26-27页
            2.1 试剂溶液配制第26页
            2.2 试验方法第26-2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7-31页
            3.1 色谱条件的优化第27-28页
            3.2 分析方法的确证第28-31页
            3.3 六味地黄丸制剂中 GA 含量第31页
        4. 结论第31-32页
    第三节 质谱技术对六味地黄丸中葡萄糖二酸 1,4 内酯的测定第32-38页
        1. 实验材料第32页
            1.1 仪器与试剂第32页
        2. 实验部分第32-34页
            2.1 试剂溶液配制第32-33页
            2.2 试验方法第33-3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4-37页
            3.1 质谱检测技术鉴定六味地黄丸中葡萄糖二酸 1,4 内酯第34-35页
            3.2 分析方法的确证第35-36页
            3.3 六味地黄丸制剂中 1,4-GL 含量第36-37页
        4. 结论第37-38页
第3章 葡萄糖二酸及其 1,4 内酯在体内外的相互转化研究第38-46页
    1. 实验材料第38-39页
        1.1 仪器与试剂第38-39页
    2. 实验部分第39-40页
        2.1 试验方法第39-4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0-44页
        3.1 pH 对 1,4-GL 向 GA 转变的影响第40-42页
        3.2 温度对 GA 向 1,4-GL 转变的影响第42-43页
        3.3 大鼠给予 GA 后胃容物及血液中 GA 与 1,4-GL 的检测第43-44页
    4. 结论第44-46页
第4章 葡萄糖二酸 1,4 内酯抗炎的代谢组学初步研究第46-74页
    1. 实验材料第46-47页
        1.1 仪器与试剂第46-47页
    2. 实验部分第47-49页
        2.1 炎症模型造模及尿液、血液、组织液的收集第47页
        2.2 实验方法第47-49页
    3. 结果与讨论第49-73页
        3.1 炎症模型代谢表型的差异第49-69页
        3.2 葡萄糖二酸及其 1,4 内酯干预大鼠炎症的代谢差异的探讨第69-73页
    4. 结论第73-74页
第5章 总结与展望第74-75页
    1. 总结第74页
    2. 展望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79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9-80页
综述第80-86页
    参考文献第84-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薯蓣皂苷含药血清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离子和钙离子通道的影响
下一篇:温清补固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