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5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1 实践意义 | 第8-9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2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9-11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2-15页 |
1.4.1 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 第12页 |
1.4.2 典型国家的选取 | 第12-13页 |
1.4.3 比较研究的因素 | 第13页 |
1.4.4 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3-15页 |
第2章 外来物种入侵概述 | 第15-22页 |
2.1 外来入侵物种的定义 | 第15-16页 |
2.1.1 外来物种与外来入侵物种 | 第15-16页 |
2.1.2 转基因生物与外来入侵物种 | 第16页 |
2.2 外来物种入侵的概念和特点 | 第16-17页 |
2.2.1 外来物种入侵的概念 | 第16-17页 |
2.2.2 外来物种入侵的特点 | 第17页 |
2.3 外来物种入侵的途径 | 第17-19页 |
2.3.1 有意引进 | 第18页 |
2.3.2 无意引进 | 第18-19页 |
2.4 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危害 | 第19页 |
2.5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国际法依据 | 第19-22页 |
第3章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模式比较 | 第22-30页 |
3.1 各国的立法演进概况 | 第22-27页 |
3.1.1 新西兰的立法演进 | 第22-23页 |
3.1.2 美国的立法演进 | 第23-24页 |
3.1.3 日本的立法演进 | 第24-25页 |
3.1.4 澳大利亚的立法演进 | 第25-27页 |
3.2 各国的立法模式分析与评述 | 第27-30页 |
第4章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目的比较 | 第30-33页 |
4.1 各国的立法目的 | 第30-31页 |
4.1.1 新西兰的立法目的 | 第30页 |
4.1.2 美国的立法目的 | 第30页 |
4.1.3 日本的立法目的 | 第30页 |
4.1.4 澳大利亚的立法目的 | 第30-31页 |
4.2 各国的立法目的分析与评述 | 第31-33页 |
第5章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管理体制比较 | 第33-37页 |
5.1 各国的管理体制概况 | 第33-35页 |
5.1.1 新西兰的管理体制 | 第33页 |
5.1.2 美国的管理体制 | 第33-34页 |
5.1.3 日本的管理体制 | 第34页 |
5.1.4 澳大利亚的管理体制 | 第34-35页 |
5.2 各国的管理体制分析与评述 | 第35-37页 |
第6章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具体管理制度比较 | 第37-47页 |
6.1 各国的具体管理制度概况 | 第37-41页 |
6.1.1 新西兰的具体管理制度 | 第37-38页 |
6.1.2 美国的具体管理制度 | 第38-39页 |
6.1.3 日本的具体管理制度 | 第39-40页 |
6.1.4 澳大利亚的具体管理制度 | 第40-41页 |
6.2 各国的具体管理制度分析与评述 | 第41-47页 |
6.2.1 预防制度 | 第41-43页 |
6.2.2 监测与快速反应预警机制 | 第43-44页 |
6.2.3 控制与清除制度 | 第44-47页 |
第7章 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法律制度的借鉴 | 第47-55页 |
7.1 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存在的问题 | 第47-49页 |
7.1.1 相关法律、法规不成体系 | 第47-48页 |
7.1.2 立法目的滞后,法律保护的范围有限 | 第48页 |
7.1.3 管理机关权责不明 | 第48-49页 |
7.1.4 具体管理制度缺失 | 第49页 |
7.2 构建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制度 | 第49-55页 |
7.2.1 制定核心法律 | 第49-50页 |
7.2.2 修正立法目的 | 第50-51页 |
7.2.3 建立协调式管理体制 | 第51-52页 |
7.2.4 建立预防、控制、清除的全过程的管理制度 | 第52-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个人简介 | 第61-62页 |
导师简介 | 第62-63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