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电影里那抹“黑色”--台湾电影研究另类观察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2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 第8-10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0-11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光影流变的时代记忆 | 第12-19页 |
第一节 青春电影的界定 | 第12-13页 |
第二节 黑色元素的界定 | 第13-14页 |
第三节 不同年代的台湾青春光影 | 第14-19页 |
一、 80 年代:政治话语与社会生活的审视 | 第14-15页 |
二、 90 年代:经济发展和人的异化的关注 | 第15-16页 |
三、 新世纪:清新的多元化书写 | 第16-19页 |
第二章 情色深处的欲望窥视 | 第19-29页 |
第一节 奔放的青春性萌动 | 第19-20页 |
一、 80 年代:纯粹的青春性萌动 | 第19-20页 |
二、 90 年代:异化的青春性欲望 | 第20页 |
三、 新世纪:多元的青春性表达 | 第20页 |
第二节 青涩的同性表达 | 第20-29页 |
一、 爱情文艺的嬗变 | 第24-25页 |
二、 身份认同的焦虑 | 第25-27页 |
三、 全球化和殖民记忆的彰显 | 第27页 |
四、 电影政策的偏差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暴力弥漫的情感归因 | 第29-36页 |
第一节 教育体制的暴力 | 第29-31页 |
一、 学校教育的偏颇 | 第29-30页 |
二、 家庭教育的失衡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暴力文化的渗透 | 第31-34页 |
一、 社会帮派的蔓延 | 第31-33页 |
二、 传媒暴力的泛滥 | 第33-34页 |
第三节 父权体系的崩塌 | 第34-35页 |
第四节 社会身份的迷失 | 第35-36页 |
第四章 “黑色”青春影像背后的文化反思 | 第36-40页 |
第一节 理想的缺失——价值体系的崩塌与混乱 | 第36-37页 |
第二节 现实的畸化——个体与社会的多重疏离 | 第37-38页 |
第三节 道德的荒芜——现代都市的冷漠和欲望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