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与规划对策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序言 | 第10-17页 |
|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内容与框架 | 第12-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研究案例的选取 | 第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 ·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 ·农村与社区 | 第15页 |
| ·农村社区与新型农村社区 | 第15-16页 |
| ·模式 | 第16-17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7-29页 |
| ·基础理论 | 第17-18页 |
| ·增长极理论 | 第17页 |
| ·协调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 ·人居环境理论 | 第18页 |
| ·国内有关农村社区的研究与实践 | 第18-25页 |
| ·国内有关农村社区的研究 | 第18-21页 |
| ·国内有关农村社区的实践 | 第21-25页 |
| ·国外有关农村社区的实践 | 第25-28页 |
| ·德国的巴伐利亚试验 | 第25页 |
| ·韩国的"新村运动" | 第25-26页 |
| ·日本的町村改造 | 第26-28页 |
| ·小结 | 第28-29页 |
| 3.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主要特征 | 第29-36页 |
|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影响要素 | 第29-32页 |
| ·自然要素 | 第29-30页 |
| ·社会要素 | 第30页 |
| ·文化要素 | 第30-31页 |
| ·经济要素 | 第31页 |
| ·公共设施要素 | 第31-32页 |
|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要点 | 第32-33页 |
| ·规划应有利于农村经济和产业发展 | 第32页 |
| ·规划应以集约利用土地为宗旨 | 第32页 |
| ·规划应延续农村特色,尊重伦理结构 | 第32-33页 |
| ·规划应有利于农村生活和生产活动 | 第33页 |
| ·规划应注重环境友好、资源节约 | 第33页 |
| ·新型农村社区的阶段划分与空间布局模式 | 第33-36页 |
| ·新型农村社区的阶段划分 | 第33-35页 |
| ·新型农村社区的空间布局模式 | 第35-36页 |
| 4. 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模式 | 第36-53页 |
| ·三种发展模式的特点解析 | 第36-48页 |
| ·诸城模式——服务完善型 | 第36-40页 |
| ·马桥模式——企业带动型 | 第40-43页 |
| ·莒南模式——资源整合型 | 第43-48页 |
| ·三种模式发展条件的差异性分析 | 第48-49页 |
| ·地形条件 | 第48页 |
| ·经济基础 | 第48页 |
| ·农业产业化水平 | 第48-49页 |
| ·农民就业方式 | 第49页 |
| ·基于不同发展条件的发展特点异同分析 | 第49-51页 |
| ·背景相同,基础不同 | 第49-50页 |
| ·目标相同,源动力不同 | 第50页 |
| ·途径相同,着力点不同 | 第50-51页 |
| ·三种模式的适用范围 | 第51-52页 |
| ·服务完善型模式的适用范围 | 第51页 |
| ·企业带动型模式的适用范围 | 第51-52页 |
| ·资源整合型模式的适用范围 | 第52页 |
| ·小结 | 第52-53页 |
| 5. 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对策 | 第53-64页 |
| ·服务完善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对策 | 第53-58页 |
| ·规划目标 | 第53页 |
| ·农业产业化发展 | 第53-54页 |
| ·社区范围与规模 | 第54页 |
| ·社区居民点体系 | 第54-55页 |
| ·社区功能布局 | 第55-57页 |
|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 第57-58页 |
| ·企业带动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对策 | 第58-59页 |
| ·规划目标 | 第58页 |
| ·社区规模确定 | 第58页 |
| ·社区布局模式 | 第58页 |
| ·社区功能布局 | 第58-59页 |
|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 第59页 |
| ·资源整合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对策 | 第59-63页 |
| ·规划目标 | 第59-60页 |
| ·农村产业化发展 | 第60页 |
| ·社区范围与规模 | 第60-61页 |
| ·社区居民点体系 | 第61页 |
| ·社区功能布局 | 第61-63页 |
|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 第63页 |
| ·小结 | 第63-64页 |
| 6.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实施建议 | 第64-66页 |
| ·分类指导,分期建设 | 第64页 |
| ·聚合资金,多方协动 | 第64页 |
| ·健全机制,政策驱动 | 第64-65页 |
| ·动员群众,广泛参与 | 第65-66页 |
| 7. 结论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