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江苏省赣榆县大学生“村官”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1 绪论第8-15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8-9页
        1.1.1 研究背景第8页
        1.1.2 研究意义第8-9页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9-13页
        1.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第9-10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3页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第13页
        1.3.1 研究的内容第13页
        1.3.2 研究的方法第13页
    1.4 论文的创新点第13-15页
2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及效果第15-22页
    2.1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发展历程第15页
        2.1.1 “点”的自我摸索阶段第15页
        2.1.2 “线”的不断探索阶段第15页
        2.1.3 “面”的全面实施阶段第15页
    2.2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背景第15-17页
        2.2.1 解决新农村建设与广大农村相对比较偏低的农民文化素质之间的矛盾第16页
        2.2.2 解决村级干部机构不合理与培养村级干部的需要第16页
        2.2.3 缓解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城市人才过剩第16-17页
    2.3 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战略意义第17-18页
        2.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需求第17页
        2.3.2 夯实党的基层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第17页
        2.3.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途径第17-18页
    2.4 大学生“村官”相关政策法规第18-22页
        2.4.1 大学生“村官”相关政策法规第18-20页
        2.4.2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效果第20-22页
3 江苏省赣榆县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的现状第22-32页
    3.1 赣榆县大学生“村官”概况第22-28页
        3.1.1 赣榆县大学生“村官”总体选聘任用情况第22页
        3.1.2 赣榆县大学生“村官”调查问卷结果分析第22-28页
    3.2 赣榆县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政策规定第28-29页
        3.2.1 科学制定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规划第28页
        3.2.2 积极推动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第28-29页
        3.2.3 严格落实大学生“村官”客观公正的考核制度第29页
    3.3 赣榆县大学生“村官”的管理的经验与做法第29-32页
        3.3.1 指导大学生“村官”理性定位第29页
        3.3.2 激励大学生“村官”建功立业第29-30页
        3.3.3 帮助大学生“村官”有所作为第30页
        3.3.4 促进大学生“村官”素质提升第30-31页
        3.3.5 引导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第31-32页
4 江苏省赣榆县大学生“村官”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第32-34页
    4.1 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的不利于管理的因素第32页
        4.1.1 扎根基层的热情不高、决心不大第32页
        4.1.2 基层工作能力的不足第32页
        4.1.3 自我角色的认知不清第32页
    4.2 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32-34页
        4.2.1 社会化管理能力的不足第32-33页
        4.2.2 相关配套政策不健全第33页
        4.2.3 各级组织管理尚待完善第33-34页
5 有关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经验借鉴第34-36页
    5.1 江苏省宿迁市第34页
    5.2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第34-35页
    5.3 陕西省凤县第35-36页
6 完善大学生“村官”管理的对策分析第36-40页
    6.1 优化大学生“村官”基层成长成才的发展环境第36-37页
        6.1.1 正面引导,创造有利的社会氛围第36页
        6.1.2 协同合作,充分发挥多部门联合管理作用第36-37页
        6.1.3 以人为本,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人文关怀第37页
    6.2 重视大学生“村官”工作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第37-38页
        6.2.1 解决大学生“村官”有岗位而无作为的问题第37页
        6.2.2 解决大学生“村官”基层工作能力缺失的问题第37-38页
        6.2.3 解决大学生“村官”个体能力不足的问题第38页
        6.2.4 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出路问题第38页
    6.3 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相关工作机制第38-40页
        6.3.1 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第38-39页
        6.3.2 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考核机制第39-40页
结论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3页
致谢第43-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森林生态补偿主体探讨
下一篇:“奥一网网络问政平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