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28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聚合物胶束 | 第9-20页 |
1.2.1 形成聚合物胶束的材料 | 第10页 |
1.2.2 影响聚合物胶束稳定性的因素 | 第10-13页 |
1.2.3 聚合物胶束载药方式 | 第13-15页 |
1.2.4 聚合物载药胶束的功能化 | 第15-16页 |
1.2.5 树枝状大分子胶束 | 第16-19页 |
1.2.6 聚合物胶束的应用 | 第19-20页 |
1.3 靶向给药系统 | 第20-25页 |
1.3.1 靶向给药系统的分类 | 第21-23页 |
1.3.2 主动靶向配体叶酸的应用 | 第23-25页 |
1.4 文献小结 | 第25-26页 |
1.5 工作设想及意义 | 第26-28页 |
2 新型两亲性靶向动态载药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 | 第28-36页 |
2.1 实验路线 | 第28-31页 |
2.2 材料和仪器 | 第31-32页 |
2.3 化合物的合成 | 第32-36页 |
2.3.1 化合物 1-1 | 第32页 |
2.3.2 化合物 1-2 | 第32页 |
2.3.3 化合物 1-3 | 第32-33页 |
2.3.4 化合物 1-4 | 第33页 |
2.3.5 化合物 1-5 | 第33-34页 |
2.3.6 化合物 1-6 | 第34页 |
2.3.7 化合物 1-7 | 第34页 |
2.3.8 化合物 1-8 | 第34-35页 |
2.3.9 化合物 PAMAM-(TEG-OH)16 | 第35页 |
2.3.10 化合物 PAMAM-(TEG-OH)16-VCR | 第35页 |
2.3.11 化合物 POV-FA | 第35-36页 |
3 新型两亲性靶向动态载药树枝状大分子的表征 | 第36-38页 |
3.1 化合物 POD、POV、POV-FA 的形态学表征 | 第36页 |
3.1.1 化合物 POD、POV、POV-FA 水化半径的 DLS 表征 | 第36页 |
3.1.2 化合物 POD、POV、POV-FA 的 TEM 表征 | 第36页 |
3.2 化合物 POD、POV、POV-FA 临界胶束浓度(CMC)测定 | 第36-37页 |
3.3 化合物 POD、POV、POV-FA 在生理盐水中的稳定性初步考察 | 第37页 |
3.4 化合物 POD、POV、POV-FA 膜毒性初步考察 | 第37-38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38-51页 |
4.1 化合物 POD、POV、POV-FA 的合成及核磁表征 | 第38-44页 |
4.1.1 化合物 POD、POV 的合成及表征 | 第38-41页 |
4.1.2 化合物 POV-FA 的合成及表征 | 第41-44页 |
4.2 POV-FA 紫外波长扫描 | 第44-45页 |
4.3 化合物 POD、POV、POV-FA 的形态学表征 | 第45-48页 |
4.3.1 化合物 POD、POV、POV-FA 水化半径的 DLS 表征 | 第45-47页 |
4.3.2 化合物 POD、POV、POV-FA 的 TEM 表征 | 第47-48页 |
4.4 化合物 POD、POV、POV-FA 的 CMC 测定 | 第48-49页 |
4.5 POV 和 POV-FA 生理盐水中的稳定性初步考察 | 第49页 |
4.6 化合物 POD、POV、POV-FA 的膜毒性初步考察 | 第49-51页 |
5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附图 | 第59-65页 |
作者简介及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