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1页 |
1.1 选题原因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苏轼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1页 |
第二章 苏轼生平及其孟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 第11-18页 |
2.1 苏轼生平 | 第11-13页 |
2.2 时代背景 | 第13-14页 |
2.3 孟子升格运动 | 第14-18页 |
2.3.1 孟子入庙成圣,《孟子》由“子”升“经” | 第14-15页 |
2.3.2 疑孟与非孟思潮 | 第15-18页 |
第三章 苏轼的孟学思想 | 第18-39页 |
3.1 苏轼的辨孟思想 | 第18-34页 |
3.1.1 何为“辨孟” | 第18页 |
3.1.2 苏子八辨 | 第18-25页 |
3.1.3 继之者善,成之者性----苏轼之人性论 | 第25-32页 |
3.1.4 非孟子礼之权变 | 第32-34页 |
3.2 苏轼的尊孟思想 | 第34-39页 |
3.2.1 以《孟子》释他书 | 第34-35页 |
3.2.2 承孟子之民本思想 | 第35-36页 |
3.2.3 推尊孟子近于孔子 | 第36-39页 |
第四章 苏轼孟学思想的影响与意义 | 第39-43页 |
4.1 对现实政治的影响 | 第39-40页 |
4.2 对人性论的影响 | 第40-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附录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