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言 | 第8-10页 |
一、民众安全意识概述 | 第10-19页 |
(一) 安全意识的概念界定 | 第10页 |
(二) 我国民众安全意识现状及其原因 | 第10-16页 |
1. 我国民众安全意识的现状 | 第10-14页 |
2. 我国民众安全意识现状的原因 | 第14-16页 |
(三) 提高我国民众安全意识的重要意义 | 第16-19页 |
二、大众传媒在提高民众安全意识中的作用和优势 | 第19-26页 |
(一) 大众传媒在提高民众安全意识中的作用 | 第19-23页 |
1. 传达和解读国家的安全类法律、法规及政策 | 第19-20页 |
2. 传递关于自救、逃生等安全知识的信息 | 第20-21页 |
3. 揭露违规、违法现象,增加舆论监督 | 第21-22页 |
4. 增强安全教育寓教于乐的效果 | 第22-23页 |
(二) 大众传媒在提高民众安全意识中的优势 | 第23-26页 |
1. 传播时效性强 | 第23页 |
2. 传播覆盖面广 | 第23-24页 |
3. 传播影响力大 | 第24页 |
4. 传播形式多样 | 第24-26页 |
三、大众传媒在提高民众安全意识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26-32页 |
(一) 大众传媒在提高民众安全意识领域存在的问题 | 第26-29页 |
1. 安全文化传播的缺失 | 第26-27页 |
2. 传播过程中功能单一 | 第27-28页 |
3. 安全类新闻报道风格模式化 | 第28页 |
4. 追求轰动效果,忽视社会责任 | 第28-29页 |
(二) 大众传媒在提高民众安全意识领域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9-32页 |
1. 媒介失职 | 第30页 |
2. 利益驱使 | 第30-31页 |
3. 安全文化意识欠缺 | 第31-32页 |
四、大众传媒提高民众安全意识的发展策略 | 第32-54页 |
(一) 提高安全类新闻传播的有效性 | 第32-35页 |
1. 多信源采集,确保客观性 | 第32-33页 |
2. 尊重事实,规避媒介审判 | 第33-34页 |
3. 尊重客观,用深度正名 | 第34页 |
4. 提高媒介工作者的业务素质 | 第34-35页 |
(二) 加强安全文化传播 | 第35-38页 |
1. 增加对安全知识的普及力度 | 第35-37页 |
2. 提高社会责任感,安全文化传播中彰显生命意识 | 第37-38页 |
(三) 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高民众的安全意识 | 第38-41页 |
1. 充分利用社会的媒介大环境 | 第39页 |
2. 让民众掌握与媒介的交往方式 | 第39-40页 |
3. 把媒介素养教育与安全文化相结合 | 第40-41页 |
(四) 全面发挥在提高民众安全意识领域的多方面功能 | 第41-47页 |
1. 教育功能 | 第41-44页 |
2. 宣传功能 | 第44-45页 |
3. 舆论监督功能 | 第45-46页 |
4. 社会协调功能 | 第46-47页 |
(五) 营造公共话语平台,变单向输出为双向互动 | 第47-48页 |
(六) 借鉴国外大众传媒在该领域的成功经验 | 第48-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