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1.1 小麦未成熟胚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1.1 未成熟胚组织培养胚龄的选择 | 第15-16页 |
1.1.2 培养基及外援激素对未成熟胚组织培养的影响 | 第16-17页 |
1.1.3 预处理对未成熟胚组织培养的影响 | 第17-18页 |
1.1.4 接胚方式对未成熟胚组织培养的影响 | 第18页 |
1.1.5 基因型对未成熟胚培养的影响 | 第18页 |
1.2 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2.1 成熟胚组织培养的方式和特点 | 第19页 |
1.2.2 培养基组分、激素种类和浓度配比对成熟胚培养的影响 | 第19-20页 |
1.2.3 接种切割方式对成熟胚组织培养的影响 | 第20-21页 |
1.2.4 基因型对成熟胚组织培养的影响 | 第21页 |
1.3 小麦幼穗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3.1 幼穗培养方式和特点 | 第22页 |
1.3.2 激素种类和配比对幼穗培养的影响 | 第22页 |
1.3.3 基因型对幼穗培养的影响 | 第22页 |
1.3.4 小麦幼穗培养组织发生机理的研究 | 第22-23页 |
1.3.5 小麦幼穗培养研究及应用进展 | 第23页 |
1.4 小麦花药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1.4.1 生育时期的选择对花药培养的影响 | 第23页 |
1.4.2 培养基及外源物质对花药培养的影响 | 第23-24页 |
1.4.3 基因型对花药培养的影响 | 第24页 |
1.4.4 花药培养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24-25页 |
1.4.5 花药培养发生机理过程的研究 | 第25页 |
1.4.6 花药培养的应用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 第25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普通小麦新品种陕农 33 组织培养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7-4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0页 |
2.1.1 供试小麦材料 | 第27页 |
2.1.2 取样、灭菌及接种 | 第27-28页 |
2.1.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28-30页 |
2.1.4 幼胚试验方法 | 第30页 |
2.1.5 观察记载项目和数据统计分析 | 第3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6页 |
2.2.1 三种供试材料未成熟胚愈伤诱导能力的比较 | 第30-31页 |
2.2.2 三种供试材料未成熟胚愈伤组织分化能力及每胚再生植株产生能力比较 | 第31-32页 |
2.2.3 AgNO_3对陕农 33 未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及褐化的影响 | 第32页 |
2.2.4 CuSO_4对陕农 33 未成熟胚愈伤组织再生分化的影响 | 第32-33页 |
2.2.5 不同诱导培养基对小麦成熟胚愈伤诱导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2.2.6 不同诱导培养基对小麦成熟胚再生分化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2.2.7 不同基因型对小麦成熟胚离体培养的影响 | 第35-36页 |
2.3 讨论 | 第36-40页 |
2.3.1 小麦新品种陕农 33 的组织培养能力 | 第37页 |
2.3.2 Ag~+和 Cu~(2+)对陕农 33 未成熟胚组织离体培养能力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3 培养基类型及基因型对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能力的影响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植株再生系统的建立及高频再生率基因型的筛选 | 第40-4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3.1.1 供试小麦材料 | 第40页 |
3.1.2 成熟胚种子选取、灭菌及接种 | 第40页 |
3.1.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40-41页 |
3.1.4 观察记载项目和数据统计分析 | 第41-42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4页 |
3.2.1 不同小麦基因型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率比较 | 第42-43页 |
3.2.2 不同基因型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的分化再生率的比较 | 第43-44页 |
3.3 讨论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6-49页 |
4.1 普通小麦新品种陕农 33 未成熟胚组织培养 | 第46页 |
4.2 普通小麦新品种陕农 33 成熟胚组织培养 | 第46-47页 |
4.3 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高频再生率基因型的筛选 | 第47-48页 |
4.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48-49页 |
附录 | 第49-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