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完善关于宋代城楼建筑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宋代城楼建筑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 第11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1.3.1 宋画——以《清明上河图》为主的图像研究 | 第11页 |
1.3.2 《营造法式》的用材制度 | 第1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4.1 图像资料 | 第11-12页 |
1.4.2 文献考证 | 第12页 |
1.4.3 实例探析 | 第12-13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13页 |
1.6 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2章 宋画中的城楼建筑 | 第14-33页 |
2.1 绘画作品复原研究 | 第14-20页 |
2.1.1 宋画复原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1.2 图像再现真实度的问题 | 第15-16页 |
2.1.3 透视画法的产生与发展 | 第16-20页 |
2.2 宋代界画的空间营造 | 第20-26页 |
2.2.1 界画发展概况 | 第20-24页 |
2.2.2 界画的空间营造 | 第24-26页 |
2.3 图像资料中的城楼 | 第26-31页 |
2.3.1 宋画中的城楼 | 第27-28页 |
2.3.2 石窟、壁龛中的城楼 | 第28-30页 |
2.3.3 《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 第30-31页 |
2.3.4 城楼形态及制式总结 | 第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复原的文献依据 | 第33-39页 |
3.1 北宋汴京城考 | 第33-35页 |
3.1.1 历史背景 | 第33-34页 |
3.1.2 北宋汴京城考 | 第34-35页 |
3.2 北宋城门概况 | 第35-36页 |
3.2.1“上善门”缘来 | 第35-36页 |
3.2.2 城门制式 | 第36页 |
3.3 《营造法式》 | 第36-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城楼真高的探求 | 第39-47页 |
4.1 透视法求真高 | 第39-40页 |
4.2 等比法求真高 | 第40-42页 |
4.3 透视法与等比法的结合 | 第42-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城楼木构架推测复原研究 | 第47-71页 |
5.1 材等及营造尺 | 第47-49页 |
5.2 间广 | 第49-55页 |
5.2.1 以材份制推间广 | 第49-52页 |
5.2.2 以现存建筑实例矫正柱网 | 第52-55页 |
5.3 椽架平长 | 第55-56页 |
5.4 柱网层 | 第56-59页 |
5.4.1 柱高 | 第56-57页 |
5.4.2 柱径 | 第57页 |
5.4.3 梭柱 | 第57-58页 |
5.4.4 升起与侧脚 | 第58-59页 |
5.5 铺作层 | 第59-64页 |
5.5.1 栱 | 第60-63页 |
5.5.2 昂 | 第63-64页 |
5.6 屋盖 | 第64-69页 |
5.6.1 屋盖形式 | 第64-65页 |
5.6.2 举高与举折 | 第65-68页 |
5.6.3 梁架 | 第68页 |
5.6.4 出檐 | 第68页 |
5.6.5 角梁 | 第68-69页 |
5.7 其他部分 | 第69页 |
5.7.1 小木作 | 第69页 |
5.7.2 城墩 | 第69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6章 推测复原成果展示 | 第71-86页 |
第7章 结论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