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伊斯兰教(回教)论文--教会组织及清真寺论文

沦州经堂教育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绪论第14-19页
引言:沧州与沧州回族第19-21页
第一章 沧州经堂教育的历史第21-43页
    第一节 清初期的兴起第21-25页
        一、古行经堂教育的兴起第21-22页
        二、新行经堂教育的兴起第22-23页
        三、苏非主义在沧州的传播第23-24页
        四、沧州成为京畿经堂教育的中心第24-25页
    第二节 清中期的发展第25-28页
        一、古、新行经堂教育独立发展第25页
        二、确定十三本经堂必修教材第25-26页
        三、念经人与读书人之间存在隔阂第26-28页
    第三节 晚清民国时期的兴盛第28-40页
        一、经学人才队伍的壮大第28-31页
        二、汉文著译活动的兴盛第31-37页
        三、重视汉译《古兰经》第37-39页
        四、沧州成为山东学派后期的中心第39-40页
    第四节 1949年以后的曲折发展第40-43页
        一、50-70年代“极左”政策的破坏第40页
        二、80-90年代经堂教育的恢复与发展第40-41页
        三、汉文著译活动的进一步发展第41-43页
第二章 沧州经堂教育的区域特色第43-54页
    第一节 沧州经堂教育具有稳定性和丰富性的第43-47页
        一、教学体系的稳定性第43-44页
        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第44-45页
        三、经学之外的知识传承第45-47页
    第二节 儒家文化对沧州经堂教育的影响第47-51页
        一、回族社会精英捐修清真寺和学堂第47-48页
        二、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和谐共存第48-49页
        三、近代伊儒并授启蒙教育的普及第49-51页
    第三节 从“忠君敬教”到“爱国爱教”第51-54页
        一、明清沧州回族“忠君敬教”传统第51-53页
        二、“爱国爱教”民族精神的形成第53-54页
第三章 沧州经堂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第54-62页
    第一节 艰难维持的现状第54-57页
        一、沧州主要的经堂教育现状第54-55页
        二、衰落中艰难维持第55-56页
        三、谋求发展的探索第56-57页
    第二节 多元的发展趋势第57-61页
        一、世俗化进程中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第57-58页
        二、现代化进程中的信息知识大众化第58-59页
        三、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教育的转型第59-61页
    第三节 转型发展的可能性第61-62页
结语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附录第66-82页
后记(致谢)第82-8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陈云调查研究的思想和实践研究
下一篇:基于Flanker范式的意识和无意识冲突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