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1.4 本文技术路线图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模型反演原理与GPS数据 | 第18-26页 |
| 2.1 块体模型简介 | 第18-22页 |
| 2.1.1 块体模型的发展 | 第18-20页 |
| 2.1.2 块体模型的原理 | 第20-22页 |
| 2.2 负位错模型简介 | 第22-24页 |
| 2.2.1 负位错模型的发展 | 第22页 |
| 2.2.2 负位错模型的原理 | 第22-23页 |
| 2.2.3 模型反演拟合结果的评定 | 第23页 |
| 2.2.4 断层闭锁程度的定义 | 第23-24页 |
| 2.3 GPS数据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基于块体模型反演主要活动断裂的闭锁深度和滑动速率 | 第26-36页 |
| 3.1 研究区主要活动断裂带 | 第26页 |
| 3.2 研究区块体模型的建立 | 第26-28页 |
| 3.3 块体模型反演结果分析 | 第28-32页 |
| 3.3.1 块体旋转运动特征 | 第28页 |
| 3.3.2 主要断裂闭锁深度 | 第28-30页 |
| 3.3.3 主要断裂滑动速率 | 第30-32页 |
| 3.4 区域应变分配的运动学意义 | 第32-34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基于负位错模型反演主要活动断裂带的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速率分布 | 第36-54页 |
| 4.1 利用GPS数据反演阿尔金断裂带及邻近块体运动特征 | 第36-41页 |
| 4.1.1 关于阿尔金断裂带现今运动的研究现状 | 第36-37页 |
| 4.1.2 块体模型的建立及GPS速度场 | 第37页 |
| 4.1.3 断层几何模型以及闭锁深度的设置 | 第37-38页 |
| 4.1.4 模型反演结果分析 | 第38-41页 |
| 4.2 利用GPS数据反演东昆仑断裂及邻近块体运动特征 | 第41-46页 |
| 4.2.1 关于东昆仑断裂带现今运动的研究现状 | 第41-42页 |
| 4.2.2 块体模型的建立及GPS速度场 | 第42页 |
| 4.2.3 断层几何模型以及闭锁深度的设置 | 第42-43页 |
| 4.2.4 模型反演结果分析 | 第43-46页 |
| 4.3 利用GPS数据反演祁连—海原断裂及邻近块体运动特征 | 第46-51页 |
| 4.3.1 关于祁连—海原断裂带现今运动的研究现状 | 第46-47页 |
| 4.3.2 块体模型的建立及GPS速度场 | 第47页 |
| 4.3.3 断层几何模型以及闭锁深度的设置 | 第47-48页 |
| 4.3.4 模型反演结果分析 | 第48-51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4页 |
| 第五章 主要活动断裂的地震矩平衡 | 第54-59页 |
| 5.1 地震矩积累 | 第54页 |
| 5.2 地震矩释放 | 第54页 |
| 5.3 地震矩盈余 | 第54-58页 |
| 5.4 问题探讨 | 第58-59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 6.1 总结 | 第59-60页 |
| 6.2 展望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作者简介 | 第67-68页 |
| 参加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