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冲突的形成机理及调控路径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1 绪论 | 第12-19页 |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2 空间冲突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19-23页 |
| 2.1 社会冲突理论 | 第19页 |
| 2.2 外部性理论 | 第19-20页 |
| 2.3 生态位态势理论 | 第20页 |
| 2.4 空间自组织理论 | 第20-21页 |
| 2.5 博弈论 | 第21-22页 |
| 2.6 空间管治理论 | 第22-23页 |
| 3 长株潭城市群概况 | 第23-26页 |
| 3.1 长株潭城市群研究区的界定 | 第23-24页 |
| 3.2 长株潭城市群研究区的基本特征 | 第24-26页 |
| 4 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冲突的演变过程及其特征 | 第26-40页 |
| 4.1 空间冲突的测度方法 | 第26-28页 |
| 4.2 空间冲突测度数据来源、处理及计算 | 第28-31页 |
| 4.3 空间结构冲突演变过程及其特征 | 第31-34页 |
| 4.4 空间格局冲突演变过程及其特征 | 第34-37页 |
| 4.5 空间过程冲突演变过程及其特征 | 第37-40页 |
| 5 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冲突的形成机理 | 第40-56页 |
| 5.1 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冲突的形成机理 | 第40-41页 |
| 5.2 空间资源竞争作用分析 | 第41-44页 |
| 5.3 空间开发利用作用分析 | 第44-47页 |
| 5.4 空间质量转变作用分析 | 第47-49页 |
| 5.5 空间功能外溢作用分析 | 第49-51页 |
| 5.6 空间冲突管控作用分析 | 第51-53页 |
| 5.7 空间冲突自相关作用分析 | 第53-56页 |
| 6 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冲突的调控路径 | 第56-66页 |
| 6.1 空间冲突的调控目标与重点 | 第56-57页 |
| 6.2 空间冲突调控策略 | 第57-58页 |
| 6.3 空间冲突调控路径 | 第58-66页 |
| 7 结论与讨论 | 第66-69页 |
| 7.1 研究结论 | 第66-67页 |
| 7.2 讨论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