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3页 |
第2章 综述 | 第13-36页 |
2.1 早产的分类及病因 | 第13-14页 |
2.1.1 自发性早产 | 第13页 |
2.1.2 未足月胎膜早破早产 | 第13-14页 |
2.1.3 治疗性早产 | 第14页 |
2.2 早产的预测 | 第14-27页 |
2.2.1 超声监测宫颈变化 | 第14-18页 |
2.2.2 胎儿纤连蛋白(fFN) | 第18-19页 |
2.2.3 Creasy 评分法 | 第19-21页 |
2.2.4 其它生化指标 | 第21-26页 |
2.2.5 其它高危因素 | 第26-27页 |
2.3 临床表现及诊断 | 第27-28页 |
2.3.1 临床表现 | 第27页 |
2.3.2 诊断依据 | 第27-28页 |
2.4 预防 | 第28-31页 |
2.5 治疗 | 第31-35页 |
2.5.1 一般治疗 | 第31页 |
2.5.2 促胎肺成熟治疗 | 第31-32页 |
2.5.3 抑制宫缩治疗 | 第32-34页 |
2.5.4 控制感染治疗 | 第34页 |
2.5.5 终止妊娠的指征 | 第34-35页 |
2.5.6 分娩期处理 | 第35页 |
2.6 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3.1 一般资料及分组 | 第36页 |
3.2 诊断标准 | 第36页 |
3.3 方法 | 第36-37页 |
3.4 统计学方法 | 第37-38页 |
第4章 结果 | 第38-43页 |
4.1 早产发生率及新生儿死亡率比较 | 第38-39页 |
4.2 不同原因导致自发性早产病因分析 | 第39-40页 |
4.3 不同原因早产保胎时间比较 | 第40-41页 |
4.4 不同分娩方式对早产儿预后影响 | 第41-42页 |
4.5 不同孕周、不同原因早产儿患病率及死亡率比较 | 第42-43页 |
第5章 讨论 | 第43-46页 |
5.1 早产发生率分析 | 第43页 |
5.2 早产病因分析 | 第43-44页 |
5.3 早产的预测方法及意义 | 第44页 |
5.4 早产的治疗 | 第44页 |
5.5 不同孕周、不同分娩方式早产儿预后分析 | 第44-4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5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