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引言 | 第13-3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3-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30页 |
1.2.1 普通锚索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2 大变形支护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1.2.3 负泊松比结构和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1.2.4 预应力锚索实验的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1.2.5 恒阻大变形支护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29-30页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1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32-3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1.5.3 主要进展和创新点 | 第35-37页 |
2 NPR锚索及其支护岩体控制原理 | 第37-53页 |
2.1 恒阻大变形材料的控制理念 | 第37页 |
2.2 NPR锚索 | 第37-43页 |
2.2.1 NPR锚索结构组成 | 第38-40页 |
2.2.2 NPR锚索工作原理 | 第40-41页 |
2.2.3 NPR锚索三大特性 | 第41-43页 |
2.3 NPR锚索支护岩体的控制原理 | 第43-51页 |
2.3.1 NPR锚索支护原理 | 第43-44页 |
2.3.2 NPR锚索支护岩体 | 第44-45页 |
2.3.3 NPR锚索支护岩体能量平衡方程 | 第45-46页 |
2.3.4 NPR锚索三种支护岩体的控制原理 | 第46-5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3 NPR锚索静力拉伸实验规律研究 | 第53-97页 |
3.1 实验系统及测量系统 | 第53-61页 |
3.1.1 NPR锚索静力拉伸系统 | 第54-56页 |
3.1.2 应变测量系统 | 第56-58页 |
3.1.3 径向测量系统 | 第58-60页 |
3.1.4 温度测量系统 | 第60-6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61-82页 |
3.2.1 NPR锚索静力拉伸实验 | 第61-71页 |
3.2.2 NPR锚索应变规律实验 | 第71-75页 |
3.2.3 NPR锚索径向膨胀规律实验 | 第75-80页 |
3.2.4 NPR锚索吸能规律实验 | 第80-82页 |
3.3 NPR锚索实验结果分析 | 第82-94页 |
3.3.1 恒阻力规律及静态负泊松比效应分析 | 第83-86页 |
3.3.2 NPR锚索应变规律及分析 | 第86-90页 |
3.3.3 NPR锚索膨胀规律及动态负泊松比效应分析 | 第90-92页 |
3.3.4 NPR锚索吸能规律分析 | 第92-9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4-97页 |
4 NPR锚索弹塑性力学模型及影响恒阻力因素的分析 | 第97-123页 |
4.1 NPR锚索受力情况分析及重要参数确定 | 第97-100页 |
4.2 NPR锚索三、二维弹塑性力学模型 | 第100-116页 |
4.2.1 NPR锚索三维弹塑性力学模型 | 第101-105页 |
4.2.2 NPR锚索二维弹塑性力学模型 | 第105-106页 |
4.2.3 NPR锚索弹塑性力学模型解析解与实验值的对比 | 第106-116页 |
4.3 影响NPR锚索恒阻力的几大因素分析 | 第116-12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5 大型NPR锚索的研发与静力学实验 | 第123-135页 |
5.1 大型NPR锚索的研发 | 第123-128页 |
5.2 大型NPR锚索的静力拉伸实验 | 第128-13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35-137页 |
6.1 结论 | 第135-136页 |
6.2 展望 | 第136-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5页 |
致谢 | 第145-147页 |
作者简介 | 第147-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