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背景下上海市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时空格局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7-18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8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1.3.1 脆弱性概念分类及其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1.3.2 国外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评估概述 | 第21-22页 |
1.3.3 国内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评估概述 | 第22-23页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气候变化背景下社会脆弱性评估理论和方法 | 第26-38页 |
2.1 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26-31页 |
2.1.1 自然灾害 | 第26-28页 |
2.1.2 自然灾害与社会脆弱性 | 第28-29页 |
2.1.3 脆弱性的内涵 | 第29-31页 |
2.2 社会脆弱性概念模型及框架 | 第31-34页 |
2.2.1 风险-灾害(RH)模型 | 第31-32页 |
2.2.2 压力-释放(PAR)模型 | 第32-33页 |
2.2.3 脆弱性地方模型 | 第33-34页 |
2.3 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 第34-38页 |
2.3.1 人口因素 | 第34-35页 |
2.3.2 经济因素 | 第35-36页 |
2.3.3 社会结构 | 第36-37页 |
2.3.4 社会文化 | 第37-38页 |
第三章 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时空格局评估指标体系 | 第38-50页 |
3.1 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评估流程 | 第38-39页 |
3.2 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时空格局评估的基本思路 | 第39-42页 |
3.2.1 上海市社会脆弱性评估的基本构思 | 第39-40页 |
3.2.2 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时空格局评价方法 | 第40-42页 |
3.3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42-43页 |
3.4 指标体系的构建框架及指标解释 | 第43-50页 |
3.4.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第43-44页 |
3.4.2 相关指标解释 | 第44-46页 |
3.4.3 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 第46页 |
3.4.4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第46-50页 |
第四章 上海市基本概况及灾害类型 | 第50-63页 |
4.1 上海市自然环境概况 | 第50-52页 |
4.2 社会经济特征 | 第52-55页 |
4.3 孕灾环境概况 | 第55-63页 |
4.3.1 气候变化情况 | 第55-57页 |
4.3.2 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 第57-59页 |
4.3.3 上海市主要自然灾害类型概况 | 第59-63页 |
第五章 上海市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时空格局分析 | 第63-93页 |
5.1 数据资料来源及处理 | 第63-65页 |
5.2 上海市灾害社会脆弱性指数 | 第65-68页 |
5.3 上海市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时间格局分析 | 第68-76页 |
5.3.1 上海市人口脆弱性时间格局分析 | 第68-70页 |
5.3.2 上海市经济脆弱性时间格局分析 | 第70-72页 |
5.3.3 上海市社会结构脆弱性时间格局分析 | 第72-74页 |
5.3.4 上海市社会文化脆弱性时间格局分析 | 第74-75页 |
5.3.5 上海市社会综合脆弱性时间格局分析 | 第75-76页 |
5.4 上海市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空间格局分析 | 第76-88页 |
5.4.1 上海市人口脆弱性空间格局分析 | 第79-80页 |
5.4.2 上海市经济脆弱性空间格局分析 | 第80-82页 |
5.4.3 上海市社会结构脆弱性空间格局分析 | 第82-84页 |
5.4.4 上海市社会文化脆弱性空间格局分析 | 第84-85页 |
5.4.5 上海市社会综合脆弱性空间格局分析 | 第85-88页 |
5.5 上海灾害脆弱性管理及城市韧性建设途径 | 第88-9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0-9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7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93-95页 |
6.2 特色和创新点 | 第95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5页 |
攻读期间科研工作及学术成果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