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基坑支护工程的发展概况及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 基坑支护的计算方法 | 第13-15页 |
1.3.1 传统分析方法 | 第13-14页 |
1.3.2 数值方法 | 第14-15页 |
§1.4 喷锚网支护方法的介绍 | 第15-17页 |
1.4.1 喷锚网支护的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4.2 喷锚网支护的基本组成及施工步骤 | 第16-17页 |
1.4.3 喷锚网支护的优点 | 第17页 |
§1.5 本文的主要技术路线、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17-21页 |
第二章 基坑喷锚网支护的机理 | 第21-25页 |
§2.1 喷锚网支护的作用机理 | 第21-22页 |
2.1.1 边壁破坏形式 | 第21-22页 |
2.1.2 优势滑移控制面的逐次超前缝合 | 第22页 |
§2 .2 土钉墙支护技术与喷锚网支护技术比较 | 第22-25页 |
2.2.1 土钉墙支护概述 | 第22-23页 |
2.2.2 喷锚网支护与土钉墙支护的比较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三维快速拉格朗日元法基本原理及本构模型选取 | 第25-34页 |
§3.1 三维快速拉格朗日元法的基本原理 | 第25-29页 |
3.1.1 三维显式有限差分模型 | 第25-27页 |
3.1.2 网格离散 | 第27-28页 |
3.1.3 数值执行 | 第28-29页 |
§3.2 常用土体本构模型及选取 | 第29-34页 |
3.2.1 土体本构模型 | 第29-30页 |
3.2.2 常用土体本构模型的适用性 | 第30-33页 |
3.2.3 土体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基坑开挖与支护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34-39页 |
§4.1 模型边界和网格划分 | 第34页 |
§4.2 土体初始应力平衡和位移计算 | 第34-36页 |
4.2.1 开挖前重力引起的初始应力场 | 第34-36页 |
4.2.2 开挖前重力引起的初始(瞬时)沉降 | 第36页 |
§4.3 开挖之后土体应力与位移场计算 | 第36-38页 |
4.3.1 基坑开挖后土的应力与位移场计算 | 第36页 |
4.3.2 基坑开挖的应力变化及影响范围分布 | 第36-37页 |
4.3.3 基坑开挖导致的土的孔隙水压力的变化 | 第37页 |
4.3.4 开挖卸载导致的坑底回弹 | 第37-38页 |
§4.4 基坑分步开挖与支护施工过程的模拟 | 第38-39页 |
第五章 工程实例数值模拟研究 | 第39-63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39-49页 |
5.1.1 工程简介 | 第39-40页 |
5.1.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 第40-42页 |
5.1.3 支护方案的确定 | 第42-44页 |
5.1.4 基坑开挖变形监测方案 | 第44-49页 |
§5.2 计算模型的建立与计算 | 第49-52页 |
5.2.1 模型概况和计算区域的确定 | 第49页 |
5.2.2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49-50页 |
5.2.3 模型的网格划分及程序说明 | 第50-52页 |
5.2.4 模拟计算的步骤 | 第52页 |
§5.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2-63页 |
5.3.1 喷锚网支护结构侧向位移结果分析 | 第52-56页 |
5.3.2 喷锚网支护结构竖向位移结果分析 | 第56-59页 |
5.3.3 基坑长(宽)方向上的位移变化关系分析 | 第59-61页 |
5.3.4 应力场及位移场分析 | 第61-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6页 |
§6.1 结论 | 第63-64页 |
§6.2 展望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