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18页 |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2页 |
| 1.1.1 变电站暂态电磁场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1.2 开关暂态电磁场对二次设备的影响 | 第10-12页 |
| 1.1.3 选题的意义 | 第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6页 |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 1.2.3 方法总结 | 第15-16页 |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6-18页 |
| 2 变电站开关操作空间瞬态电磁场计算 | 第18-38页 |
| 2.1 开关操作的瞬态电磁干扰产生机理 | 第18-21页 |
| 2.1.1 隔离开关操作引起的波过程 | 第18-19页 |
| 2.1.2 母线电流计算 | 第19-21页 |
| 2.2 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 | 第21-24页 |
| 2.2.1 Maxwell 方程和 Yee 氏网格 | 第21-23页 |
| 2.2.2 数值稳定性分析 | 第23-24页 |
| 2.2.3 FDTD 法吸收边界条件 | 第24页 |
| 2.3 变电站瞬态电磁场计算 | 第24-37页 |
| 2.3.1 任意点的电磁场数值计算 | 第24-30页 |
| 2.3.2 整个空间的电磁场数值计算 | 第30-37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3 变电站瞬态电磁场对二次电缆的耦合 | 第38-53页 |
| 3.1 传输线耦合模型 | 第38-41页 |
| 3.2 改进的 AGRAWAL 模型 | 第41-44页 |
| 3.2.1 电场入射平面 | 第42-43页 |
| 3.2.2 电报方程的解耦算法 | 第43-44页 |
| 3.3 电磁场对二次电缆的耦合干扰 | 第44-47页 |
| 3.4 实验分析 | 第47-51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4 变电站一次系统波过程与传导干扰计算 | 第53-67页 |
| 4.1 EMTP 软件 | 第53-56页 |
| 4.2 变电站内一次系统波过程 | 第56-61页 |
| 4.3 二次电缆干扰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分析 | 第61-66页 |
| 4.3.1 屏蔽层两端接地 | 第61页 |
| 4.3.2 不同长度电缆对二次电缆末端电压的影响 | 第61-62页 |
| 4.3.3 多股导线接地对二次电缆末端电压的影响 | 第62页 |
| 4.3.4 滤波电容对二次电缆末端电压的影响 | 第62-64页 |
| 4.3.5 隔离开关加装并联电阻对过电压的影响 | 第64页 |
| 4.3.6 主变入口前加装并联电容器对过电压的影响 | 第64-66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5 开关操作瞬态电磁场分析软件的实现 | 第67-73页 |
| 5.1 软件的总体设计 | 第67-68页 |
| 5.2 软件的具体运行 | 第68-72页 |
| 5.2.1 单点场计算 | 第68-69页 |
| 5.2.2 FDTD 空间场计算 | 第69-71页 |
| 5.2.3 场线耦合电压计算 | 第71-72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 6.1 论文总结 | 第73页 |
|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73-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 附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