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重庆地区蚕丝生产与销售研究(1891-1937)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选题缘由和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2 学术史回顾 | 第11-12页 |
1.3 选题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1.4 选题的时间范围界定 | 第13页 |
1.5 选题的地域范围界定 | 第13-14页 |
2 近代重庆地区蚕丝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 第14-28页 |
2.1 开埠以前重庆蚕丝业的发展演变 | 第14-16页 |
2.2 开埠以后重庆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 第16-22页 |
2.2.1 设立蚕桑生产技术机构 | 第17-19页 |
2.2.2 蚕茧生产和桑树培育 | 第19-22页 |
2.3 重庆蚕桑教育的发展 | 第22-28页 |
2.3.1 官办蚕桑教育 | 第23-25页 |
2.3.2 民办蚕桑教育 | 第25-28页 |
3 重庆丝业的生产与销售 | 第28-42页 |
3.1 生产主体 | 第28-34页 |
3.1.1 民营企业 | 第29-32页 |
3.1.2 官僚买办资本 | 第32-34页 |
3.1.3 外资企业 | 第34页 |
3.2 销售主体 | 第34-42页 |
3.2.1 民间商业组织 | 第35-38页 |
3.2.2 官僚买办 | 第38-40页 |
3.2.3 外国洋行 | 第40-42页 |
4 影响生产与销售的因素 | 第42-51页 |
4.1 内部因素 | 第42-46页 |
4.1.1 丝捐税费繁重 | 第42-44页 |
4.1.2 生丝质量粗糙 | 第44-45页 |
4.1.3 缫丝资本不足 | 第45-46页 |
4.2 外部因素 | 第46-51页 |
4.2.1 外资掠夺严重 | 第46-48页 |
4.2.2 关税汇率波动 | 第48-49页 |
4.2.3 丝业市场萎缩 | 第49-51页 |
5 个案研究:合川蚕丝生产与销售考察 | 第51-58页 |
5.1 张森楷与四川蚕桑公社 | 第51-52页 |
5.2 蚕茧生产和桑树培育 | 第52-54页 |
5.2.1 蚕茧生产 | 第52-53页 |
5.2.2 桑树培育 | 第53-54页 |
5.3 合川蚕丝的生产与销售 | 第54-58页 |
5.3.1 缫丝工厂 | 第54-55页 |
5.3.2 销售组织 | 第55-58页 |
6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