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传统戏楼建筑空间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第三节 创新点及拟突破的难题 | 第15-16页 |
一、创新点 | 第15页 |
二、拟突破的难题 | 第15-16页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解析 | 第16-17页 |
一、戏楼建筑 | 第16页 |
二、建筑空间 | 第16-17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7-18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一章 传统戏楼建筑概况 | 第18-33页 |
第一节 恩施地区概况 | 第18-21页 |
一、历史沿革 | 第18-19页 |
二、商贸发展 | 第19-20页 |
三、戏曲文化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戏楼的起源与发展 | 第21-24页 |
一、土司时期的戏楼 | 第21-23页 |
二、“改土归流”后的戏楼 | 第23页 |
三、1949年后的戏楼 | 第23-24页 |
第三节 戏楼的分布与现状 | 第24-33页 |
一、分布情况 | 第25-28页 |
二、遗存状况 | 第28-33页 |
第二章 传统戏楼建筑空间构建 | 第33-49页 |
第一节 场所结构的有序构成 | 第33-37页 |
一、戏楼建筑与城市空间 | 第33-35页 |
二、戏楼建筑与集镇空间 | 第35-37页 |
第二节 空间特质的形象表达 | 第37-42页 |
一、空间组织的功能性 | 第37-39页 |
二、空间形态的生动性 | 第39-40页 |
三、空间对比的多样性 | 第40-42页 |
第三节 环境特性的具体呈现 | 第42-49页 |
一、恢弘简约的外部形象 | 第42-44页 |
二、朴素灵动的局部造型 | 第44-45页 |
三、精巧实用的细部装饰 | 第45-49页 |
第三章 传统戏楼建筑空间体验 | 第49-65页 |
第一节 建筑空间的身体感知 | 第49-53页 |
一、视觉的形象定位 | 第49-50页 |
二、听觉的环境理解 | 第50-51页 |
三、触觉的空间感受 | 第51-53页 |
第二节 民俗文化的情感共生 | 第53-58页 |
一、群体性社会民俗 | 第53-55页 |
二、程式化演出习俗 | 第55-56页 |
三、生活化戏曲内容 | 第56-58页 |
第三节 建筑空间的精神升华 | 第58-65页 |
一、场所记忆的沉淀 | 第58-59页 |
二、人文色彩的凸显 | 第59-62页 |
三、神性空间的生成 | 第62-65页 |
第四章 传统戏楼建筑空间嬗变 | 第65-77页 |
第一节 建筑空间的功能嬗变 | 第65-70页 |
一、祭祀娱乐场所的演绎 | 第65-67页 |
二、社会教化场所的转变 | 第67-68页 |
三、文化遗产场所的归属 | 第68-70页 |
第二节 建筑空间的观念嬗变 | 第70-77页 |
一、空间构建理念的变革 | 第71-73页 |
二、空间体验方式的拓展 | 第73-77页 |
结语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