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新能源电力行业发展现状 | 第14-16页 |
1.2.1 国外新能源电力行业发展现状 | 第14页 |
1.2.2 中国新能源电力行业发展现状 | 第14-16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6-18页 |
第2章 新能源发电的理论与消纳效果分析 | 第18-34页 |
2.1 新能源电力发电特点分析 | 第18-20页 |
2.1.1 光伏发电特性 | 第18-19页 |
2.1.2 风力发电特性 | 第19-20页 |
2.2 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对电网的影响分析 | 第20-24页 |
2.2.1 大规模风电并网对无功电压的影响分析 | 第20-21页 |
2.2.2 适应大规模风电接入的无功电压控制框架 | 第21-24页 |
2.2.2.1 河西风电地区控制模式 | 第21-22页 |
2.2.2.2 总体控制框架 | 第22-24页 |
2.3 新能源常规化发展理论支撑分析 | 第24-27页 |
2.3.1 有功功率的随机性及波动性 | 第24-25页 |
2.3.2 新能源的无功调整能力 | 第25页 |
2.3.3 新能源场站的机组控制方式及响应时间 | 第25-26页 |
2.3.4 暂态特性 | 第26页 |
2.3.5 新能源调度的常规化及精益化 | 第26-27页 |
2.4 新能源消纳的配套政策研究分析 | 第27-29页 |
2.4.1 配套政策研究 | 第27-29页 |
2.5 新能源电力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 第29-33页 |
2.5.1 全额保障性收购的三个误区 | 第29-31页 |
2.5.2 市场化是新能源发展的必然之路 | 第31页 |
2.5.3 新能源“就近消纳”与外送的关系 | 第31-32页 |
2.5.4 “分布式”与“集中式”的关系 | 第32页 |
2.5.5 新能源高比例运行电厂责无旁贷 | 第32-33页 |
2.5.6 新能源“三公调度”是事关电网“公信力”的大事 | 第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河西地区新能源消纳问题分析 | 第34-50页 |
3.1 河西新能源电力产业发展的现状 | 第34页 |
3.2 甘肃电网消纳能力分析及河西地区消纳能力分析 | 第34-39页 |
3.2.1 甘肃电网概况 | 第34-36页 |
3.2.2 甘肃电网电力电量平衡计算 | 第36-37页 |
3.2.3 甘肃电网电力电量平衡结果 | 第37-39页 |
3.3 河西地区新能源基地适宜发展的负荷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1页 |
3.3.1 大工业生产的电费成本及声场运行特点 | 第39-40页 |
3.3.2 高载能负荷参与风电调峰的可能性分析 | 第40-41页 |
3.4 促进河西新能源基地电力消纳存在的问题 | 第41-42页 |
3.4.1 新能源发电随机性于新能源市场化矛盾 | 第41页 |
3.4.2 新能源消纳空间严重不足 | 第41页 |
3.4.3 河西断面受阻严重 | 第41-42页 |
3.4.4 断面受阻影响调峰辅助服务市场运行 | 第42页 |
3.5 目前开展的主要工作 | 第42-43页 |
3.5.1 新能源信息可视化展示 | 第42页 |
3.5.2 穿新新能源计划及差异化调度 | 第42-43页 |
3.5.3 深挖省内调峰潜力 | 第43页 |
3.5.4 坚持市场化交易市场建设 | 第43页 |
3.5.5 提高新能源调度的智能化水平 | 第43页 |
3.6 促进河西新能源基地电力消纳策略可行性分析 | 第43-49页 |
3.6.1 优化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协调控制策略 | 第43-45页 |
3.6.2 引导优化产业布局和管理,挖掘消纳潜力 | 第45-47页 |
3.6.3 直购电模式的应用 | 第47-48页 |
3.6.4 制定合理的新能源上网电价 | 第48-4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河西地区新能源消纳对策研究 | 第50-57页 |
4.1 主要研究方向及策略 | 第50-52页 |
4.1.1 抓好并网管理,保持发展节奏 | 第50页 |
4.1.2 提升新能源及电网调度运行管理的技术水平 | 第50-51页 |
4.1.3 完善市场机制,力促新能源市场消纳 | 第51-52页 |
4.2 技术层面对策 | 第52页 |
4.3 政策层面对策 | 第52-53页 |
4.4 关于河西新能源电力消纳的几点建议 | 第53-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5.1 结论 | 第57页 |
5.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页 |